與牛共耕 結合友善農法、延續傳統牛耕文化的新實驗

公視記者 陳寧 顏子惟

一群友善小農,遇上牛耕文化的推廣者,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在宜蘭壯圍,有一處叫做「牛頭司」的食農教育基地,這裡住著10多隻的水牛和黃牛,牛頭司的創辦人,人稱「牛公子」的沈國源,經常帶著牛走入附近校園,向孩子們介紹耕牛文化,也會駕著牛車,帶遊客體驗搭牛車的樂趣。


宜蘭壯圍一處叫做「牛頭司」的食農教育基地,住著10多隻的水牛和黃牛。

隨著時代演變,機械化的農業早已全面取代牛耕,沈國源和他的舅舅,仍然努力的想保存這項具有台灣特色的傳統。他們嘗試在牛頭司開辦牛耕手訓練,今年春天,也和幾位宜蘭在地小農,共組了牛米田共耕團,開始在宜蘭推動結合牛耕與友善農法的新實驗。


不僅種水田,也種旱田,作物選擇上,也挑選玉米、地瓜這些人和牛都可以食用的作物。

他們不僅種植水田,也種植旱田,在作物選擇上,也挑選了玉米、地瓜這些人和牛都可以食用的作物。重拾傳統的歷程,帶給共耕團成員什麼樣的啟發?

在學習牛耕的過程中,又有什麼樣的趣事和挑戰?一段人牛共耕、共食、共同生活的故事,有歡笑,有汗水,在宜蘭的土地上,繼續開展著。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與牛共耕】
08/03(一) 22:00首播
08/08(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



看更多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