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剩食問題?英國人用「福袋」賣食物

文/林冠廷 (OCF Lab)

剩食過多不僅為環境帶來負面影響,也加劇資源的分配不均,已成為多國苦惱的問題。英國開發「好到丟不了」系統,不僅讓店家不再擔心免費領取剩食會排擠正常銷售額、民眾買到物超所值的驚喜,還成功解決剩食問題,三贏的策略究竟是怎麼達成的?

圖片來源:Photo by Oliur on Unsplash

近年環保意識抬頭,但面對食物浪費問題,臺灣仍然還得急起直追。根據環保署統計,2018 年廚餘處理量高達 59 萬公噸,是三年新高。足以填飽成千上萬民眾的剩食,卻變成廢棄物的統計數字。我們不但要花費經濟成本去製造更多食物,更對已經脆弱的地球環境造成更多衝擊。

從政府到民間,許多臺灣人已經意識到剩食問題,並開始挑戰降低這些食物的浪費。舉例來說,臺中政府開發「外埔綠能生態園區」,透過燃燒無法做堆肥的廚餘發電。而民間除了行之有年的「食物銀行」之外,在臺灣的德國科學家施特凡(Stefan Simon)則建置「享食雲」,希望提供平臺給食物太多的店家,在食物壞掉之前把餐點媒合給住在附近的「惜食者」享用。

雖然這些概念看起來都相當誘人,不過殘酷的是,位於剩食問題核心的餐飲業,常常遇到責任問題或商業考量就為之卻步。《商業周刊》就曾經報導,超商受限法規,無法於鮮食報銷後贈與民眾,而食物銀行也不夠多,難以負荷超商的供應數量。施特凡亦在訪談中提過,雖然拿食物的「惜食者」要簽切結書免除店家責任,但店家會擔心民眾是否只想等免費食物,而降低一般時段的銷售額。

這些問題不是只有臺灣才有。但在英國,一個類似於「享食雲」的服務,只做出一點小改變,卻吸引了將近兩千店家加入。他們怎麼做到的?

對於剩食平臺「好到丟不了」(Too Good To Go),既然剩食等過期後送出會有法律爭議,那就在期限內用賣的;既然擔心剩食排擠正價商品的銷售,那就把食物做成一個個「福袋」,剩食使用者在拆開包裝之前,都不會知道裡面裝了什麼。

「好到丟不了」把這些福袋稱為「魔法袋」,每個魔法袋的價值大約在8到12英鎊(約臺幣304到456元)之間,但只用3到4英鎊(約臺幣114到152元)不等的價格販售。使用者要利用「好到丟不了」的手機程式搜尋附近有販賣魔法袋的店家,軟體只會顯示店家地址與魔法袋數量、價格。決定購買以後,使用者要直接在軟體中付錢,再於規定的取餐時間內到店家開袋。

對消費者而言,便宜食物最大的代價可能是偏離一般三餐時段的取餐時間。因為店家要到打烊前才知道當天哪些食物滯銷,所以消費者可能要下午兩、三點後才能吃午餐,而晚餐甚至有機會等到九點以後。

時間不漂亮,但是食物品質不打折扣。《衛報》記者 Donna Ferguson 實際嘗試「好到丟不了」數次,他先在劍橋市的咖啡店花了 3.49 英鎊,買到起司馬鈴薯包、豆子沙拉、椒鹽薯片,還附上一杯草莓風味的飲料。這份餐點原價大約 6.5 鎊,剩食價只賣新臺幣 130元,在臺灣可能都沒有這種價格。另外一次,Donna Ferguson同樣只花3.49 英鎊,就得到了四個起司司康,以及兩個破掉但仍然好吃的開心果馬卡龍。

目前民眾可以在英國超過 120 個城市買到魔法袋,而「好到丟不了」從 2016 年 6 月營運至今,已經在全世界售出將近 2000 萬份餐點。「好到丟不了」利用供需的原理,鼓勵消費者在離峰時段吃飯,換取比較便宜的價格。剩食的問題處理了,但「好到丟不了」還有更多改進空間。

因為系統的緣故,「好到丟不了」的使用者不但要有智慧型手機,還得連上網路,才能訂購魔法袋。所以,剩食無法提供給最貧窮的那群人,對階級問題幫助不大。同時,魔法袋的設計,也使得對食物過敏、有宗教或文化因素而不吃特定食材的消費者,下單之前得再三確認。在「好到丟不了」的官方網站上,該公司建議有過敏問題的消費者直接聯絡餐廳,也沒有在軟體中提供選項避免特定食材。

總體而言,「好到丟不了」仍然相當成功。臺灣如果要面對剩食問題,已經得到良好的典範可供參考,並且能試圖加以解決英國案例中尚未處理的問題。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OCF Lab】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



>點此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