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太陽洋食小館 格外品傳遞惜食理念
導言:【記者傅筱珺、林芳志/台北市報導】
曾經從事電視節目製作的老闆娘黃育芯因為工作忙碌,為求方便和快速的飽食,時常前往超商購買商品,卻在飲食過後幾乎全臉長滿了痘痘,情緒也更加焦慮,甚至失眠。因而開始注重健康飲食,也希望將這個觀念推廣給更多消費者,因此創立了 — — 曬太陽洋食小館。
老闆娘黃育芯與老闆張勝源。攝影/林芳志
在忙碌中發現健康飲食重要性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的黃育芯,畢業後也從事電視節目製作,忙碌之中,在吃了便利商店的食品後起了副作用,終於體認到健康飲食的重要性,也認為自己的媒體專業正逐漸地被客戶消耗,因此和老公張勝源一同辭去了原來的工作,轉而從事餐飲業,便創立了「 曬太陽洋食小館」。
黃育芯表示,當初想開店是由於自己對吃的需求和要求,希望自己做出的每道料理都能把食物的原汁原味煮出來,不求快速也不使用調理包,每項醬料都是自己調製出來的,僅運用鹽巴、黑胡椒、洋蔥、蘿蔔、西洋芹以及雞骨,雞高湯也是自己燉煮的,品質有絕對的保證。餐廳員工林小姐也表示,自己曾在其他家餐飲店工作過,唯獨本店的調味料都是運用自己進貨的食材製作出來的,真的沒有用任何調理包。
曬太陽洋食小館秉持惜食精神,運用小農餐點及格外品經營餐點。 製圖/林芳志
與友善小農合作 致力推廣惜食理念
黃育芯從小出身農家,非常能理解農夫的辛苦,因此一直保有惜食的習慣,曬太陽洋食小館便一直向消費者傳遞惜食的理念,因此在餐點上提供顧客大、中、小的份量選擇,希望降低食物的浪費和廚餘的產生。不久之後,也接受了新北市政府的「新北惜食分享網」的媒合,開始接收新北市政府提供的格外品做餐點。
過去在從事媒體工作時,就認識一些友善小農,在自己開餐廳後,便向他們訂購友善食材來料理。偶爾也會邀請這些小農前往餐廳舉辦文化講座,例如,近期內的講座便是邀請台南梅嶺的小農來教顧客做梅醋,希望透過講座讓消費者和食材親近,進而更珍惜食物也注重健康飲食。
各地小農的耕作心得分享與自己拍的生態照片。攝影/林芳志
面對困境 老闆娘秉持不服輸的精神
提及困境,黃育芯表示,客人不想等太久的問題還是很難解決,往往想求餐點快速上桌並完食,一再的催促食物供應者,卻沒有給予食物供應者應有的尊重,沒有設想其實一道健康的餐點需要耗時將食材一道一道煮熟,因為所有食材都是現煮的,而店家也沒有用任何現成品製作餐點。即使如此,黃育芯仍致力與顧客溝通,向他們介紹店內的餐點是如何料理的,也向顧客分享食材的來源,希望顧客能認同健康料理的價值觀。
某一次過年期間,店內使用新北市政府提供的白蘿蔔格外品做蘿蔔糕,而格外品極為外觀、形狀、顏色不合零售商所制定品質標準而被農民淘汰的農作。但製作過程中,有顧客前往黃育芯身旁,帶著鄙視的意味和她說:「你們就是不讀書,不學無術,才會從事餐飲業。」面對這樣的話語,荒育芯即便內心難過不已卻自信的回答顧客她曾經是一位學霸,也不明白為何大家要這樣定義餐飲人,餐飲業也是一份很重要的專業,若是在廚房張羅顧客或是家人一餐的人都看不起自己的話,要如何提高自己的自尊去做其他人生中更有意義的事?
了解食物來源 擁有飲食自主權
黃育芯認為惜食餐廳有如獨立書店的存在,大型書店會告訴民眾該看哪些暢銷書,但是小型獨立書店會在書上附上一些讀後心得,方便讓不同需求的人找尋適合且對自己有幫助的書籍。就像曬太陽會在每個季節告訴顧客,現在有甚麼蔬果進貨可以來購買或是來店內品嘗,讓顧客透過不同的飲食經驗,體驗更多蔬果的滋味,也增添生活的色彩。
老闆張勝源表示,做了餐飲業後,才覺得自己真正擁有飲食的自主權,我們要知道自己吃的是甚麼,也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因此,曬太陽未來想做的是希望顧客吃到餐點時,可以想到大自然生態,想到食物的來源、產地等等,讓一道餐點不再單單是一道食物,而是被顧客所理解的視覺做品。黃育芯過去在製作生態節目時,發現生態和餐桌上的食物關係密切,想透過食物告訴顧客,每一樣食材都是生物生長的棲地,也向顧客介紹每樣食材的產地和來源,希望藉此讓顧客更了解自己吃下肚的餐點的由來,也更注重健康飲食。
店內的招牌料理 — — 青醬鹹酥雞義大利麵與檸檬冬瓜露。攝影/林芳志
採訪側記
黃育芯與我們分享,在一次的生態節目製作時,她前往華岡和福壽山,一到山上便聞到極濃的化學藥劑味,大概是農藥或是化肥的味道。當地人就和她說明,那是因為山上都在種植高山高麗菜。再往上走,會發現整個山頭已被剷平,眼見的便是一大片土色,而非高山該有的翠綠。黃育芯希望我們將這樣殘酷的故事分享給更多人,讓大家更重視環境維護以及生態保育,進而重視健康飲食,讓化學藥劑的使用降到最低。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 傳遞善意,深表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