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諦學堂 向東南亞新住民學語言
【記者賴昀岫、呂昱葶/ 新北市報導】
「Terima kasih」來自印尼的福美老師在講台上說,台下的學員們也應聲附和,意思是印尼語的「謝謝」,這是就諦學堂常見的情景。就諦學堂由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及來台求學的學子擔任該國語言的教師,讓台灣人能夠更輕而易舉的接觸到東南亞文化,而課堂的幕後推手,是一位來自香港的新移民 — — 李三財。
就讀師大的福美老師,於就諦學堂教授印尼語。 攝影/賴昀岫
香港僑生 以母之名設立獎學金
「社會任何一個角落都需要被陽光照到,任何弱勢的語言都有權利被看見」就諦學堂創辦者李三財説。李三財高中畢業後便來到台灣求學,並於二〇〇五年創辦了韓語補習班,在創業路上可稱之為「成功」,然而,他卻在一次隨同中華救助總會參訪泰北「異域」孤軍後代的旅程中,萌生投入公益事業的念頭。李三財母親離世後,他便以母親「陳就娣」為名,在母校華僑大學先修班設立獎學金,並於二〇一二年,設立「台北市香港華僑陳就娣女士紀念中心」服務本地青年、僑陸生及新住民,同時促進文化交流。
二〇一二年,李三財與《四方報》共同創辦了「五語+N學堂」,免費教授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柬埔寨、緬甸及馬來西亞等七國語言,因為獲得熱烈迴響,隔年李三財便創立「就諦學堂」以延續課程,並將課程內容擴及寮國、印地語等,進而協助在台灣的新住民能夠透過教授自己國家的語言,增加經濟收入,並同時融入台灣社會。
就諦學堂創辦人李三財推動東南亞語言課程。 攝影/賴昀岫
捐款八百元 免費公益課程
二〇一六年,就諦學堂與金甌女中共同創辦「亞洲語言中心」,由金甌女中提供場地,就諦學堂提供師資經費,推動學員捐八百元給弱勢家庭、新住民移工等相關公益團體的方式,開設為期五週的免費語言公益課程,虧損則由開設的其餘營利課程貼補。讓學員在學習東南亞語言的同時,也能為社會弱勢群體盡一份心力,其合作的公益團體包括賽珍珠基金會、桃園市新移民服務協會及桃園市家庭看護工職業工會等。
「任何人到別人國家沒有親戚、沒有朋友,學歷不被承認,環境的陌生都相對的會有弱勢的呈現」身為新住民一份子的李三財深有所感。他表示,隨著台灣越來越多的東南亞新住民,讓台灣年輕人多認識東南亞語言、歷史、文化發展現況,是一件十分基本的事。除此之外,過去幾十年,台灣弱勢家庭娶了外籍配偶回台後,衍生了諸多家庭問題,離婚率高,新住民二代經常生長於破碎家庭,未來發展面臨瓶頸。就諦學堂透過與新住民相關公益團體合作開課,除提供實際上的金錢捐助外,也讓台灣人更加了解新住民在台困境。
學員懷抱理想 願接軌東南亞
成立初期,就諦學堂的學員多為研究所學生,他們動機多為國際學術交流或慈善關懷;近幾年,則增加了不少準備去東南亞國家投資、開發的老闆。李三財說,最令他感動的是,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更加積極的參與課程,為往後到東南亞台商工作累積實力。除此之外,課程中也少不了外配的配偶以及交了東南亞籍男女朋友的人,以求更加融入另一半的生活習慣及環境。
就讀國立師範大學的福美老師,在求學期間發現了就諦學堂的工作機會,自行投遞履歷應徵職缺,並於二〇一七年開始在就諦學堂教授印尼語課程。她表示,其實很多台灣人不知道印尼是甚麼樣的國家,透過課程,吸引了諸多對印尼有興趣的學員,讓她感到十分意外。而他們學習印尼語的動機,大部分是因為家裡有印尼籍移工、印尼配偶,或計畫前往印尼旅遊。
曾任人力仲介的呂竟,因為工作需求而來到就諦學堂學習語言,曾學習馬來語、菲律賓語以及印尼語等,以便與在台灣的東南亞籍移工及學生溝通。另一半來自印尼的陳國正是為了拜訪對方父母而來到就諦學堂學習印尼語,他表示,台灣政策對於與東南亞籍人士結婚的管制繁多,不僅要到當地娶嫁外,還需要通過當地在台辦事處面談,才能回台登記。現在,他則希望將印尼語學好,未來能夠到移民署工作,為新住民相關議題盡一份心力。
另一半來自印尼的陳國正於就諦學堂學習印尼語。 攝影/賴昀岫
採訪側記
當初接觸到就諦學堂,是經由友人的推薦。在瀏覽其網頁時,赫然發現竟然有開設「印地語」公益課程,深覺此難得機會,非得好好把握,也就此真正認識了「就諦學堂」。創辦者李三財先生是香港華僑,因此他能夠感受新住民處於異鄉的困境,並視推廣東南亞語言為己任,一方面能夠促進在台新住民的就業機會,一方面抑能搭起台灣與東南亞之間的橋樑。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 傳遞善意,深表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