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司提反堂林淑華 忠心持守一份愛社區的使命


文/胡善慧

這間小小的教會,有個小小的白色招牌「台灣聖公會聖司提反堂」,在基隆市中山區大慶社區的巷弄中,一點兒也不起眼。這兒的街道順著山丘地形高低起伏,猶如窄版的舊金山,車子得小心翼翼地上下坡。好不容易來到教會門口,便聽見裡頭傳來林淑華牧師爽朗奔放的笑聲。教會空間雖不算大,裡面卻熱熱鬧鬧,牆邊好多備妥的食物包,一袋袋整裝待發準備前往有需要的家庭;地下室更是別有洞天,十幾位小朋友平日下午就在這兒寫功課、學音樂,晚上再加入一群國中生,更加熱鬧了。


社區工作的細說從頭

 

在大慶社區做課後陪讀班的工作,是從聖公會三一堂的李瑞強牧師開始的。李牧師因參加活動,接觸到10個弱勢家庭的孩子,有兩個男孩活動過程中一直黏在他身邊,另外有個孩子在國小一年級時,就想過要自殺。經過瞭解後得知,有好些孩子放學後回到家,所面對的就是空無一人的屋子,安全與飲食都無法獲得妥善的照顧。

看到這些需要,李牧師便決定來大慶社區設立新據點,即為現在的聖司提反堂,做弱勢兒童課輔的工作。為此李牧師特別去拜訪里長,沒想到里長分享他的競選政見,就是要做課後陪讀,但一直不知從何著手。在里長的支持下,課後陪讀班就此開始。第二年,林淑華牧師從高雄北上接手服務工作,至今已是第10年。「這些年來除了兒童陪讀之外,我們也一直關心社區的經濟弱勢家庭與長者。」淑華牧師說道。


林淑華牧師(左一)與教會的會友志工們。攝影/盧明正

他們如何幫助經濟弱勢家庭?主要透過發送食物包。志工透過發送食物包,得以接觸並關心社區中需要幫助的人,有位臥床多年的阿嬤就因此找到基督信仰做為心靈寄託。「這很特別吧!你把食物包送過去,她不是因為拿到食物包很開心,而是因為感覺心頭放開了所以很開心。我們希望受助者在得到物資之外,更感受到物質以外的祝福。」

長者服務方面,教會有團契活動,帶領長者唱詩歌、做手工藝、聽聖經故事,也會到戶外接觸大自然,社區長輩們的生活因此過得繽紛多采。「目前固定聚會的長輩大概在15位左右,他們不是在吃的方面不夠,而是心靈的貧乏,沒有人跟他講話,所以他們喜歡來這裡,因為有同年齡層的人可以說話。」


這些年 教會帶給他們的祝福

 

做社區工作,絕不是單打獨鬥。「我會知道這些需求,全是因為我的同仁,他們就像觸角,伸展到社區的各個角落。」淑華牧師滿心感恩,因為包括長老、執事及會友,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要做弱勢服務。

住在社區中的李阿嬤,因女兒吸毒,留下了一個五六個月大的孩子給她撫養,如今孩子已經八歲。為了養育這個孩子,李阿嬤年紀雖大仍得外出工作。她感恩地說,因著教會提供各方捐助的衣物,她從來沒有花錢為孩子買過衣服。看著孩子身上厚厚的冬季外套,心頭不覺也暖熱了起來。

小真於小學二年級時來到聖司提反堂,如今就讀國中一年級。在這五年中,這裡是她的避風港。因父母親離家,她小小的腦袋裡總想著為什麼爸爸媽媽不願意跟她住在一起,與同住的外婆常有代溝甚至爭吵。所幸教會的音樂課成了她情緒的出口,喜歡音樂的她學會了唱歌、陶笛與烏克麗麗,甚至還會唱《雨夜花》給外婆聽。


社區服務之路  齊步一直走

 

做為一個在社區服務之路上走了十年的教會,聖司提反堂有些經驗願意與大家分享。淑華牧師認為,要去瞭解教會所在社區的生態環境及在地需要,每個教會都不相同,例如在部落裡做陪讀班,一定跟在都會或鄉村裡做陪讀班不一樣。此外,考量自身的人力資源,具備有共識且服務心志堅定的夥伴,一起努力,遇到挫折時彼此打氣,才有繼續服務下去的力量。

離去前再次看看教會的門口,大大的鞋櫃裡擺滿了孩子的鞋,讓人不禁想著,若是沒有聖司提反堂,這些孩子會去哪裡,也許流連街頭,或者孤身在家;然而值得感恩的是,孩子們如今都安然地在這裡,被保護著、培育著,聖司提反堂忠心地持守這份服務社區的使命,在大慶社區陪伴著有需要的人們,更透過服務,傳遞美好的生命祝福。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社區力傳播網】
~傳遞善意,深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