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食物銀行李華榮 以感恩惜福之心幫助需要扶持的人



文/張以牧

在台灣,「貧窮」與「食物浪費」的問題日漸嚴重。在貧窮方面,根據衛生福利部2017年第三季的統計,全台共有將近35萬名的中低收入戶;而在食物浪費方面,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2010年所做的報告,台灣一年丟棄的糧食超過275萬噸,這些食物足以讓26萬戶低收入戶吃上20年。

面對這兩項嚴峻的課題,食物銀行或許是一帖良方。位在台中市的「基督教大慶食物銀行」,不僅提供社區長輩共餐、社區愛心冰箱、愛心食物櫃、生活用品櫃與溫暖熱食櫥;更受到台中市政府社會局的邀請,成為「台中市愛心食物銀行聯盟」的第9間加盟店,每月可服務南區、東區、烏日約120個弱勢家庭。


大慶食物銀行負責人李華榮牧師。圖片來源/大慶食物銀行提供

大慶食物銀行的負責人,同時也是大慶聖教會的牧師李華榮,談起多年前的經歷仍然記憶猶新:「我看見街友用腳踏車掩護,吃著剛從垃圾車中找到的食物,這畫面讓我深受震撼。」再加上看到方荷生里長於台北市南機場開辦全台第一間社區型食物銀行,讓他決定以食物銀行的服務方式,幫助社區中生活困難的人們。

李華榮表示,社區的愛心店家、附近居民、量販店、上游食物銀行、教會的會友,甚至是公部門,都是搶救食物和募集物資的對象。對李華榮來說,儘管存放空間與保存設備有所限制,但只要是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們,任何種類的食物與物資捐贈都相當歡迎。因此在大慶食物銀行中,可以看到乾糧、生鮮、熟食等「食物」;也可以看見衣服、洗髮精、沐浴乳等「實物」。

「不過,有一項限制,那就是必須要提供未食用過的食物或未使用過的物資!」李華榮強調,這是基於對受助者的基本尊重,沒有人會喜歡食用或使用別人不要的東西。除此之外,大慶食物銀行每天都有志工負責食物的處理,一天2至4位甚至更多,為確保衛生,志工均須戴上帽子、口罩、手套;在處理水果時,也為街友削皮切塊,並用塑膠袋包好,讓街友可以隔著塑膠袋立即食用。

雖然一切看似運作順利,但李華榮也坦承仍有不少難關需要面對,諸如存放空間與保存設備的限制、經費的短缺、志工的培訓、受助者的狀況等。他說:「以志工為例,因為他們是第一線直接接觸受助者,所以在培訓與考核上就顯得非常重要。確實有些志工偶爾會有點狀況,因此每過半年我們會進行一次考核,若覺得他真的不適任,也只能狠下心來請他離開。」現在大慶食物銀行的志工,有三分之二是一般的社區居民,部分是教會會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不少過去本身就是受助者。

儘管現階段有不少困難,但李華榮並不以為意,他表示:「透過食物銀行進入社區,如同《聖經》中所說『保護寄居的,扶持孤兒和寡婦』,我覺得這是我們該做的。」對於未來,他也有不少想法與計畫,「我想傳遞過去這幾年累積的一些經驗,幫助全台各地有意願成立社區食物銀行的教會;另外,我們也想要增設服務的地點,來辦理惜食幸福餐廳。」

確實,有食物可吃就是一種值得感恩並珍惜的幸福。李華榮持續帶著感恩與惜福的心情,讓多出的食物可以送達到有需要的人手中,也期待有更多人的參與及資源的注入,讓這件好事能夠成為更多人的祝福;也讓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看見這善與愛的循環,進而也成為傳遞善與愛的使者。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社區力傳播網】
~傳遞善意,深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