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慶榮 將豆干老店改造成街角博物館

【記者林書羽、吳翊羚/桃園市報導】
日日田職務所創辦人高慶榮用「以修代租」的方式將老屋變身為藝術市集以及設計工作室,並將據點拓展到大溪郊區的南興里,與大溪木藝博物館和當地商家合作打造「街角館」計畫,讓一間間傳統店舖成為訴說當地居民故事的舞台。今年則是在大溪區中山路與中央路籌辦了「大溪慢慢」歷史街區共同設計實踐,以大溪的「慢生活」為主題,邀請民眾放慢步調欣賞大溪老傳統與新設計交織出的新篇章。


↑高慶榮創辦人舉辦青草學堂的課程,讓小朋友和長輩皆可透過植物種植、編織的方式,對植物更進一步認識。 圖片提供/日日田職物所臉書

說到大溪,人們想到的不外乎是老城區的大溪老街、豆干,但大漢溪西邊早期以農業聚落發展的客家庄南興、埔頂、中庄等河西地區,雖然後期因交流道的便利性而有大企業進駐,但文化社區營造卻沒有像河東地區蓬勃發展,近年甚至大溪老城區也面臨著遊客外流減少的瓶頸。

日日田職物所創辦人高慶榮畢業於高雄師範大學,曾在台北的藝術工作室做公共藝術,以及在台中的國高中擔任美術教師。雖然在校園教學的過程是開心的,但卻無法做其他想做的事,於是他在2013年回到家鄉大溪,希望把藝術能量和創新的思維帶進多為傳統農村的河西地區。2016年,高慶榮創立「日日田職物所」,經常戴著不同花色燈籠帽在大溪奔走,透過舉辦藝術市集、「以修代租」活化老屋、「街角館」計畫等新的方式,實踐大膽的創意行動,更進一步把這樣的理念帶回從小長大的鄰里南興社區,在過程中也也透過設計理念與實際行動,連結了當地年輕人與長輩的情感和產業聯繫,更吸引了許多年輕人願意回家鄉發揮所長。


青年回鄉 在熟悉的家鄉帶動新氣象

 

「為什麼桃園沒有文創市集?有機會自己也要來弄一個。」2014年,在遊客不常造訪的寧靜老街區中,高慶榮發現了許多塵封的美麗牌樓,廢棄二十幾年、雜草蔓生的建成商行讓他靈機一動,在心中萌生了在閒置廢墟中舉辦藝術市集的想法。湊巧高慶榮剛回到大溪時,在當地傳統木工廠「三和木藝」結識了有相同理念的朋友,於是在里長的同意下便著手共同創辦以大溪木藝為主軸的「三手微市集」。他們花了好幾的月的時間清出廢棄舊物、修復舊建築構造,並在保留原有建築的基礎下改造空間,2014年終於舉辦了第一場「三手微市集」。三手藝術市集不是舉辦在最熱鬧的和平老街,而是未發展觀光的老街,讓高慶榮在一開始擔心是否不可行,沒想到意外吸引了其他閒置空間屋主的目光,讓三手微市集擴大規模、延續下去,也吸引了桃園不同的創作者共同參與,成為合作夥伴。知名度提高後,三手市集規模逐漸擴大成每月定期舉辦,使街坊鄰居有了更深的連結,開啟他在大溪推動藝術活動的序幕。

在老街區做出一些成果後,高慶榮選擇把工作室據點移至出生地南興里。能更好的讓家鄉長輩們理解他的理念並說服他們加入活化當地的活動,「對我來說那是個還沒被啟動、想像的場域,我自己很喜歡這種從零開始的感覺。」高慶榮的語氣中透露著把理想一一付諸實踐的熱情。

位於大溪行政區邊陲地帶的南興里在觀光核心老街區蓬勃發展時經常被忽視,但也因此充滿潛力,高慶榮在當地實踐藝術活動的過程中也發現了當地具有的優勢,例如,位在交流道與66快速道路附近的地理優勢讓南興里同時具有農村的可塑性與交通便捷的特點,當假日大溪老街人擠人時,南興社區就有發展成為民眾假日新去處的可能性。


街角館計畫 凝聚地方力量

 

為了鼓勵家鄉長輩與居民共同投入活化地方文化的行列,高慶榮與日日田職物所團隊加入了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發起的街角館計畫,而日日田職物所工作室本身就是河西的第一間街角館。

對老東西情有獨鍾的高慶榮在2016年成立日日田職物所,日日象徵每一天,兩字合起是「田」,職物所則代表「職人造物」。他與團隊致力於深掘地方信仰、農業等知識與文化價值,並進行老舊空間再造、以藝術設計的角度活化社區,希望成為有志青年進入農村社區的管道。日日田職物所工作室曾是南興里永昌宮的老舊廢棄倉庫,經過翻修、整理後變成高慶榮與其他藝術工作者們進行設計企劃專案與活動的共同工作空間。暖黃的燈光下,工作室空間裡擺設著翻修時從老倉庫挖出的舊物,保留工作室前身的生活痕跡而不是完全抹滅;南興社區的水泥師傅製作的動物泥塑、糕點師傅捏麵而成的水族生物等居民們製作的藝術品,都是工作室中的質樸寶物。工作室也經常會舉辦講座活動推廣在地知識或是舉辦藝術展覽,以活潑多元的方式把街角館的功能發揮到最大。

「街角博物館」的概念是希望大溪人說出大溪的故事,打造一個由地方民眾與店家主動擔任「館員」,由故事中的人自己說故事的在地化博物館。只要有故事以及有對外性、展示性的空間,大溪的民間單位、店鋪等都能成為街角館,敘述並展示自家老店的故事、傳統知識的梳理、當地發展的歷史等,讓來訪的民眾看到地方常民的能量。

大溪有許多製作豆干的老店鋪如黃日香豆干、大房豆干等,他們利用街角館計畫跳脫原本的經營方式,透過策展,在店鋪中介紹製作豆干的流程與知識,並展示昔日挑擔售賣豆干的生產工具,或是將家族賣豆干的歷史脈絡做成故事介紹給更多人知道,也可能發展成豆製工作坊的體驗等,成為一個品牌的軟實力。跳脫以往老店經營方式的策展與工作坊體驗活動讓豆干老店能吸引更多不同的客群,並推廣豆干的專業知識,讓老店舖永續發展不被時間埋沒。

高慶榮表示,街角館計畫像是一個培養新夥伴的渠道,把具有合作潛力的新夥伴媒合給木藝博物館或街角館,讓他們用自己的力量成長茁壯而不是完全依賴日日田發展,才能發展成對等的、協力的夥伴關係。他笑著說,這個專案就像是「挖一個好坑給別人跳」,大溪一開始只有他們一家街角館,隨著越來越多當地人加入,現在已經擴展到十幾家街角館,並連結社區與廟宇使街角館計畫變得更加豐富。


「慢」遊大溪 發掘大溪老店與慢步調生活

 

漫步在大溪城區,會發覺這裡的生活步調是緩慢、悠閒的,雖然大溪因人口數太高未符合「慢城」的國際標準,但慢生活仍是在大溪經常被討論的話題。「大溪慢慢」是日日田職物所與大溪木藝博物館今年推行的活動,活動範圍包含大溪區中央路、中山路以及大溪區多目標體育館,透過「慢設計、慢實驗、慢體驗」邀請民眾放慢步調,探索大溪的老店家與新品牌,體驗老街與當地居民的新生活樣態。大溪區多目標體育館一直是區公所想要改善並多加利用的空間,然而官方與民間對於空間氛圍的認知與期待不同,遲遲沒有改造成功。而這次舉辦「大溪慢慢」「慢設計」成果展與「慢實驗」大溪生活物件展,希望在這次的實驗性小展覽之後,公所能落實空間與燈光改善,並學習利用這樣的方式促進小店與地方的活化。

「慢設計」是十個設計單位分別與地方居民與商家合作,以店面空間改造、設計製作新商標、在店家舉辦音樂會等方式改造街區老店舖,從最貼近生活的角度把設計、音樂、劇場、地方信仰帶入民眾生活的不同領域。日日田職物所則是扮演各設計團隊與店家們的媒合與輔導平台,並在大溪多目標體育館策劃一個小展覽簡單介紹這十組生活設計提案,方便民眾了解整個活動的內容。


老店新風 舊布新生

 

擁有「大溪迪化街」之稱的第一商行是一間位於大溪區中央路118號的南北貨商行,創始人郭明雄老闆三十年前接下這間店鋪,立志「要做,就要做第一」,而這也是店名「第一商行」的由來。這間店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從古早味菜脯、鹹魚到進口糖果、零食,粗估至少有五千種商品。然而昔日店鋪的老舊、陳列雜亂的形象,使年輕人踏入店內的意願不高,雖然還有老一輩的客戶,但客源不斷的流失更是老店經營的瓶頸。因此,第一商行透過日日田作為媒介,與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合作,讓老店有了更亮眼的招牌並讓店舖空間更整齊明亮,並在商品外觀上應用新的視覺設計,不只獲得熟客的青睞,也抓住了現代年輕人的眼球、開拓更多客源。

具有獨特花色的燈籠帽是高慶榮的「標準配備」,在大溪老城區與南興里當地的活動上或資料照片中,經常能看見高慶榮戴著不同圖案的燈籠帽,他笑著說:「戴到後來大家都是用帽子在認人。」他分享到,這些帽子都是由舊布料再生而成的,出自在地居民們的巧手。大溪有位從香港嫁過來大溪的服裝設計師,經常利用牛仔舊布料作為再生運用的材料,也在日日田職物所輔導舉辦的「舊衣升級改造工作坊」中與地方婦女一同利用舊布料製作了許多新的服飾商品或日常配件,也有開設DIY課程。而這次「大溪慢慢」的「慢設計」中也有利用舊布料再生的設計——成舊非凡。「成舊非凡」以舊布料再創為起點與聲樂家謝銘謀合作,調整店內商品與裁縫器具陳列,並嘗試將場域化為舞台,將大溪居民的故事化為劇本,透過說書和歌唱舉辦故事音樂會。

另外,「慢體驗」則是帶領民眾實際體驗大溪的慢步調生活,有兩個不同主題的市集與「慢遊者計畫」遊覽行程。秋季舉辦的兩個市集分別是以永續和職人精神為主題的舊物市集「慢集市」,以及體驗手作活動市集「五感慢市集」。「慢遊者計畫」則分為「日慢遊」與「夜慢遊」,讓民眾能在遊覽中山路與中央路的過程中體驗白天有活力朝氣的大溪,也能在星光下的月光咖啡館品嘗富有大溪悠閒魅力的夜晚。


凝聚年輕世代力量 打造永續地方創生

 

高慶榮表示,藝術活動和田野調查在以往的河西農村地區是很少見的,當地的廟宇和傳統知識在缺乏傳承的困境下就會逐漸被淡忘,因此努力嘗試把有趣的藝術活動帶入當地讓更多年輕人欣賞、參與。例如,高慶榮帶領團隊夥伴以「老屋新生活」結合工作室與家族三合院的老舊空間打造推廣當地文化的新據點,吸引更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年輕人願意落地生根,像是傳承閩客族群米食文化的「雙口呂文化廚房」和陶藝工作室「手土日陶製所」等,這兩家店也有加入河西眾多街角館的行列中。

日日田職物所的工作室以及其他活動、展演空間都是用「以修代租」的方式再利用,以修繕、整理舊有空間的方式取代不斷租賃新的空間,達到不浪費資源、永續利用空間的目的,而他們的工作室也是在里長的支持下利用廟埕閒置倉庫改造而成。修繕、活化後的工作室空間明亮、舒適,並販賣地方選物、設置共享吧檯,和以往閒置倉庫的灰暗、雜亂的樣貌有了非常大的轉變,挖掘出了當地過去完全沒有想像過的發展可能。

除此之外,日日田職物所推廣的「做田事」計畫中也有許多來自專業農業領域的年輕人和組織的力量。高慶榮發現,位於工作室附近的有機田種植的稻米曾獲「雙料有機米冠軍」,並前往日本比賽,但即使是品質優良的稻米仍沒有年輕人傳承、銜接,因此於南興社區公園的埤塘旁開啟「做田事」計畫,推動「文化農夫」的概念,高慶榮表示,現代人對農作物種植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收成」,因此他與農業專業單位合作,在種植過程中結合內容設計,發展成具有教育與體驗性質的內容,除了常見的插秧農事體驗之外,還有食農體驗以及適合親子遊玩的泥巴大戰等,符合現代人滿足身心靈需求的同時也有產能與產量,也希望吸引有志從農的年輕人回到大溪為農業注入新血。

高慶榮與日日田職物所的創意行動和成果吸引了許多來自桃園其他地區的年輕人加入團隊或是成為工作夥伴,有些是在聊天過程中對他們的理念產生興趣就加入,或是偶然經過發現工作室很有趣就投了履歷;當地長輩們也感受到年輕人的熱情並提供幫助,如團隊起初進行空間改造時經費並不是很充裕,因此當地退休的泥作與木作師傅們就和團隊一起參與修繕作業。高慶榮表示,日日田職物所在大溪還有許多想完成的目標,需要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們發揮專業能力才能達成。在互助和交流之下,當地青年的社群發展得越來越蓬勃,也讓家鄉青年與耆老看見了原本被忽略的地方價值。高慶榮期待未來大溪的年輕族群能持續成長,以設計和民眾都能參與的活動推動在地化品牌的概念、為大溪注入新的生命力。


採訪側記:

 

除了與日日田職物所創辦人高慶榮的採訪,我們也在團隊人員的介紹下一同參與了大溪老街的導覽,在導覽員親切、仔細的解說中,我們也對老街區「牌街」的歷史和雕刻藝術有更多的了解。更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導覽員與經常在大溪地區奔走的高慶榮,都是當地居民熟悉的面孔,在遊覽時可以看到他們和路過的居民熱情打招呼,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在地方推行活動的同時也讓居民之間更有情感上的連結。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CC BY-NC-SA 3.0 TW)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



【惜食自介懶人包:惜食行善網是什麼? 可以做什麼?】

''你今天做善事了嗎?''
行善讓您改變一個弱勢者的人生,
也讓您能得到心中的富足與圓滿。

【惜食行善網】讓您可以隨時隨地的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