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智慧城市」?歐盟在地、民主的解決空汙實驗

文 | 陳廷彥

「智慧城市」(Smart City)已經成為全世界的關注焦點,印度與美國都相繼投入開發與實驗。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也成立了「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頻頻推出智慧路燈智慧公車站牌等實驗計畫,試圖跟上這股科技趨勢。

人們開始想像,透過無死角的無線網路、到處鋪設的感測器、人工智慧與物聯網,舉凡交通堵塞、垃圾處理、水資源浪費、空氣汙染等城市問題,都能透過科技迎刃而解。

然而,在這些烏托邦式的美好願景背後:市民的參與似乎不見了?

《衛報》前幾年就曾在〈智慧城市的真相:它們最終會摧毀民主〉一文中,勾勒出了「市民」未來在「智慧城市」裡可能扮演的消極角色:在五彩繽紛的3D即時動態監測圖裡,人們被化約為一個個移動的像素(pixel),而那些不被演算法與資料模型觀測到的切身需求與期待,只能被強調「資料治理」的政府忽略。


SaveOurAir:藉由空汙議題,反思「智慧城市」的侷限

 

歐盟「有機城市」(OrganiCity)贊助的「保護我們的空氣」(SaveOurAir)計畫,就是出於這種對「智慧城市」的反思。

隨著城市日漸「智慧化」,各大城市的政府幾乎都已能夠蒐集空氣汙染物的資訊,並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空汙情況,然而人們卻鮮少關心:由政府主導的空汙資料,蒐集過程有沒有市民的參與?資料的蒐集與呈現方式會不會暗藏偏見,無法涵蓋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真實處境?

正因如此,「保護我們的空氣」主張,如果政府既有的資料蒐集與呈現方式有所缺陷,那就讓市民參與打造自己的空汙資料!為了讓市民成為主動參與資料生產的「資料公眾」(data publics)、政府單位關於空汙的決策開始納入更多元的需求與觀點,三個在地、民主的空汙工具應運而生。


(Photo Credit:wiki)


第一個工具:空氣品質監測工具包,讓學生打造自己的「上學汙染地圖」

 

基於這種「讓民眾參與」的出發點,「保護我們的空氣」計畫的第一個成果,是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設計給高中學生使用的教學工具包「MyAir」

每天上學時,學生只要拿著工具包裡PM2.5與PM10的定時監測器,並打開手機Google地圖的Google Timeline功能,到了學校,就能把路途中的空汙數據、上學的時間軌跡上傳到開源的資料整合軟體,創造專屬於個人的「空汙地圖」。

工具包中也附上丹麥全國的年平均PM2.5與PM10數據,讓學生能了解自己的上學路途跟全國比起來,空氣汙染的程度有多嚴重。


第二個工具:在地環保團體串連平臺,從發現問題到集體行動

 


(Photo Credit:Screenshot, Movilizingourair)

不過,光是知道自己生活周遭空氣汙染多嚴重,還不足以促成改變:必須有人跟你一樣注意到了空汙問題。因此,SaveOurAir計畫也製作出了倫敦康登鎮(Camden)的「Mobilizing Our Air」地圖平臺,呈現了當地關心生態環境的團體分佈位置,並寫上這些團體的屬性標籤與基本資訊。

這個平臺一方面讓這些團體之間可以彼此連結,另一方面也讓有志參與行動的個人能加入鄰近的團體,一起研擬改善空汙的對策。此外,民眾也可以透過表單提供平臺未收錄的團體資訊。


第三個工具:這個平台讓人「出來面對」

 


(Photo credit:Screenshot, Howpotatomachine)

最後,在發現問題、找到夥伴之後,要真正解決空汙問題,還涉及更多機構的參與。空氣汙染問題的責任歸屬很難釐清,政府各個部門與造成汙染的工廠往往互踢皮球。「燙手山芋引擎」(Hot Potato Machine)的目標,就是以視覺化方式呈現「誰應該為空汙負責」。

在這個平台中,可以看到在NGO、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企業等不同機構過去的公開發言與檔案中,他們認為彼此應該對空汙負何種責任。這有助於讓大眾看到空汙問題原來涉及不同機構的共同合作,並進一步釐清哪些意見各機構看法相近、哪些意見則較為分歧,從而能夠幫助凝聚解決問題的共識。


把「智慧城市」還給在地市民


(Photo Credit:空氣盒子截圖)

事實上,政府主導空汙資料的侷限,在臺灣也有鮮明的案例。臺灣由民間力量設置了全球密度最高的「空氣盒子」,民間PM2.5監測數據卻常常與環保署的官方公開資料有落差。

這是因為環保署的測站位置往往離地十公尺、避開汙染源,且資料呈現取多小時平均、又剔除汙染過高的「異常值」;而遍佈全台的「空氣盒子」,可以即時反映社區、校園、廟宇等生活周遭的空汙情況,因此能讓一般民眾更「有感」。

SaveOurAir計畫所要告訴我們的正是:政府在面對空汙問題時要考量的,不只是空氣中含有多少PM2.5 — — 單單是這樣的資料,可能無法反映市民的真實生活。除了空氣的「成分」之外,每個人的生活軌跡、交通偏好,甚至是每個地區環保團體的組成,以及企業、政府等不同機構的責任歸屬,都是解決空氣汙染問題時不可或缺的「資料」。

也只有透過這種由下而上生產、考慮在地社會脈絡的資料,「智慧城市」才不會被少數政客與企業家壟斷,而能讓市民主動生產「智慧」、也讓「智慧」真正解決市民的生活難題。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g0v.news】
~傳遞善意,深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