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同溫層全覽圖」,有多少中肯媒體?

科技 2019-01-03

主流媒體要不偏左就是偏右,只有國會山莊報在中間


文/林冠廷、陳廷彥

生活在數位時代的我們,每天上網用Google搜尋關鍵字的同時,Google也都在試著適應每個人不同的口味,把內容變得更討喜。在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被鎖進一個個矽谷公司精心打造的「同溫層」(filter bubble,原文為過濾氣泡之意)中。


(Eli Pariser 2010年的演講,Photo Credit:poptech

「不只Google在做,Yahoo、Facebook亦然。幾個網路大站正在提供你客製化的版本,所以你的資訊環境變得跟其他人相當不同。」早在2010年,網路運動者 Eli Pariser 就警告大眾,臉書、谷歌等資訊寡頭,正在篩選每個人在自家服務能看到的資訊。

當使用者游離在同溫層裡,就看不到沒興趣或不喜歡的內容,因此不會想選其他服務。同溫層愈來愈密,對這些公司而言是喜事,掌控用戶的資訊來源,可以投放更精準的廣告,卻讓用戶的視野受限。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台灣,在各種議題中輿論呈現兩極分化,互相無法溝通。


同溫層長怎麼樣?3D圖表畫給你看

 

所以究竟同溫層的「長相」是什麼樣子?資料視覺化公司Graphika利用3D技術,試圖解答這個問題。

他們把推特在美國形成的同溫層透過彩色描繪,愈多追蹤者的帳號大小愈顯眼,並分置在保守與自由光譜上的一角。有趣的是,主流政黨的同溫層大多位在光譜中間偏左或偏右的位置,跟位居極左、極右,反對與支持川普的帳號重疊不大。

至於大型新聞媒體,中間派則少之又少。常見的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CNN都偏左,福斯新聞則偏右,僅《國會山莊報》(The Hill)與數個較小型的媒體在圖中被標示為偏中間的綠色。

Graphika 在MIT《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評論中警告,因為同溫層有向兩極分化的趨勢,使得有心人士得以趁虛而入。例如,俄羅斯為了操控美國選舉,更在極端同溫層中開設虛假帳號,利用偏激言論吸引關注,再以其意識形態操控輿論。


(Photo credit:Graphika)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俄國就曾透過名為 Jenna Abrams 的假帳號,冒充為30多歲的美國女性,散布大量極右派觀點,甚至支持奴隸制與種族隔離,並跟前美國駐俄國大使隔空交火。在被推特官方刪除前,Jenna Abrams 獲得了逾70,000個追蹤者。從這裡可以看出,假帳號的存在,不是針對原先的中間份子,而是「服務」原本就具有極端政治立場的廣大網路使用者。


從自己的社群媒體,努力走出同溫層

 

那麼,如果我們已經知道「同溫層」的嚴重後果,我們有什麼方法試圖解決?從自己的社群媒體開始,可能是最方便的途徑。

兩年前,Google Chrome的擴充套件「PolitEcho」,就提供了一個好的出發點。透過掃描朋友圈按讚的專頁以及牆上的貼文,這個套件利用簡單的圖表呈現用戶在臉書中能看見的意見種類分佈,並判斷用戶的「同溫層」傾向自由派或保守派的程度。在Twitter上也有類似的服務「Social Mirror」,讓使用者自我檢視Twitter上的意見有多同質。


(Gobo的演算法調整條,Screen shot)

除此之外,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也開發出開源、透明的社群媒體閱讀器「Gobo」,只要將 Facebook 或 Twitter 的帳號連結到 Gobo,讓使用者能自己設定「塗鴉牆」貼文的演算法,根據嚴肅性(seriousness)、羶色腥程度(rudeness)、散播程度(virality)、性別(gender)與品牌(brands)選擇想要收看的內容;甚至只要拉動滑桿,就可以接收到你不常接觸的政治觀點,藉此跳脫同溫層。

儘管這些工具有其極限,但是卻是敲開「同溫層」現象的不同嘗試。主導開發出Social Mirror的實驗室的MIT教授Deb Roy就坦言,「我不認為存在純粹、簡單的科技解方」。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g0v.news】
~傳遞善意,深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