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手工製香 發揚最正港的台灣味

【記者曹舒涵、黃子珊/台中市報導】
隨著科技發展,製香多半改為機械化,傳統手工製香技法幾近失傳。七年級的陳冠彣卻想守護住「拜拜的味道」,白手起家手工做香,還立志要反轉香的地位,讓香重新回到每個人的生活,甚至飄香國外。


傳統工藝也可以品牌化

 

台灣人普遍信仰道教、佛教,逢年過節大街小巷上都會冉起裊裊白煙,陳冠彣說他從小就對傳統信仰的東西有興趣,去廟裡拜拜時,對門神的彩繪、神像的雕刻,乃至石獅子、龍柱,諸如此類「工藝」面的藝術他都很喜歡。因為常去廟裡拜拜的關係,習慣了香的味道,覺得那是一種很熟悉的感覺。

到了二零一四年,陳冠彣感覺傳統手工這類工藝越來越少,甚至很多技藝都在失傳邊緣。民俗信仰可謂是離不開香,市面上的香也龍蛇混雜,大部分的製香工法都被機器生產線取代,香粉也摻雜很多化學物品,不僅不環保,聞多了甚至對人體有害,莫怪年輕人越來越排斥傳統香。

傳統的香其實很好,只是不被那麼多人接受,陳冠彣靈機一動想到,或許香應該要有一個「品牌化」的經營。有了在外商公司工作的經驗,他覺得香也可以有好看的包裝、有好的品牌價值,因此他萌生了想要做「品牌香」的概念。

有了要做品牌香的想法,可是陳冠彣根本不懂得做香,也掌握不了原料,該怎麼跟消費者負責?不願拿別人的東西來轉手貼上自己的貼紙又賣出去,他決定先從基本功打底,學習傳統手工製香,把技術傳承下來。

為了全心投入製香,甚至還辭去原本的工作,被問到家人有沒有反對,陳冠彣很嚴肅地說:「你要認真到連家人都沒有辦法反對!」


手工製香需要一層一層均勻地讓香枝沾裹香粉。攝影/曹舒涵


手工香怎麼來

 

手工製香的做工繁複,需要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經驗、實作、修正,才能掌握製香的精隨。

香的最裡層是像牙籤那樣的竹芯,要先上過黏粉之後才能產生黏性,接下來是吃水,把整枝竹子浸到水裡,不用一秒就必須趕快放進竹框裡上粉,然後很迅速地把香枝均勻攤開成扇子的形狀,讓竹枝不會兩兩相黏,確認手上那把香都有很均勻地上粉,才完成的第一道手續。

陳冠彣把做香比喻成炸天婦羅,要一層一層的裹上黏粉,香枝才會變粗。所以吃水上粉的動作要反覆三次,這枝香才算完成。最後曬乾香枝還要把手握的地方染上紅腳,才會是我們去廟裡拜拜時,看到香的完整樣子。

因為是白手起家學制香,很多技巧都需要靠自己去摸索,因應不同原料都有不同種作法。陳冠彣說他認為做手工香最難的地方就在於要找出自己哪裡不夠好,然後再想辦法去解決它,需要透過一次次的失敗摸索出最好的製作方式。

講到當初學製香的甘苦談,讓陳冠彣不禁大嘆:「香不像是寫程式」,因為製香不是可以套入公式,就能輕鬆帶出結果的,必須要每一個環節都去實作、測試,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手感。換句話說,要做好手工香,必須透過很多次的失敗累積經驗值,才能融會貫通,夠達到「每一種香都會做」的境界。


熟悉的最對味

 

從宗教用香到生活用香,傳統用香的依賴不如以往,但仍有很多人會使用精油芳香、薰香機,或擴香蠟燭之類的薰香產品,只是偏向西洋化。陳冠彣希望能回歸傳統東方漢式,把中草藥的薰香,做成可以迎合現在人使用的居家香氛。

懷著「保留傳統香」的使命感,陳冠彣潛心磨練、用心製香,創立了他的手工製香品牌。把傳統製香的天然中藥粉做成三角形的香椎,或是圈圈型的盤香,甚至是日本現在流行的線香,希望可以把這種傳統拜拜的香,轉移部分的使用方式是在居家芳香上面。

在香氣層面比較不做大膽的變化,因為陳冠彣認為味道是有熟悉跟依賴感的,終歸是「熟悉的最對味」,所以他著重在用新穎的品牌創意、包裝方式,讓大家可以重新接受。

相較於早期賣香通常多用牛皮紙包裹起來,陳冠彣把香輕量化包裝,走精緻路線。搭上前一陣子宮廷劇熱潮,「凝馥香」就很像會出現在娘娘宮裡御用的香,這樣的命名方式,就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去嘗試。

用香的形式有很多種,趁著這波古風潮,陳冠彣還有配合故宮做活動,結合特展鼻煙壺,開DIY手作教室。把中藥的原料揉成香珠,曬乾之後再放入鼻煙壺,透過鼻煙壺,就可以聞到漢方藥的味道。這是古法的用香方式,藉由吸入中藥調理身息,不必點燃。

習慣用香拜拜的民眾張太太就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就是視覺系!」年輕人喜歡漂亮、精美的包裝,賣東西給年輕人,行銷的方式真的很重要。「至少先吸引讓年輕人可以接受,再來告訴他香的故事。」張太太不禁大讚陳冠彣這樣的作法:「把傳統的東西,用創新的方式分享出去」。


裹上香粉後要快速把香枝攤開成扇形,仔細檢查有沒有沾黏。 攝影/曹舒涵


薰出冬天的味道

 

因為整體銷售客群的年輕化,除了拜拜用的立香,賣得最好的就是獨家琉璃漢方中藥香,聞起來香香甜甜,就好像小時候最愛的山楂糖味道一樣,大受年輕人的喜愛,是店裡的人氣款。

還有最受客人喜歡的室內薰香、盤香、線香,陳冠彣說可能因為現代人在繁忙、緊湊的都市工作久了,容易疲憊,回到家藉由薰香產品,可以讓身心靈放鬆。

陳冠彣還發現,現在許多年輕人對傳統的年節或農民曆或是節氣,都已經沒有印象。因此希望透過香這個「工具」和「味道」,啟發年輕人重新重視節氣。所以他設計了幾款市面上絕無僅有的「二十四節氣香」,已經上市大雪、小雪跟冬至,三個在冬季的香。陳冠彣說因為自己熟悉原料,所以新的香氛配方都是他自己去想像在這個時節裡面,應該要是什麼樣的味道才能撫慰人心。

以「冬至香」來說,時節在聖誕節附近,那時候空氣寒冷,把檀香加上肉桂,飄散出來的香味就會聞起來熱熱、暖暖的,就像冬天喝到熱可可的那種洋溢出來幸福感。在初推出時就廣受客人好評,也正在努力把整個二十四節氣都做出來。

市面上的香大多機械生產,用料也用化學製品取代天然中藥,常去廟裡拿香拜拜的張太太就說曾聞過有些香,味道就像低級香精做成的香水,一聞就知道參雜很多添加物。若是可以使用古法、純天然原料製成的香,就會比較安心、可以放心享受香的味道。

異業結合,讓香碰撞出新的火花,陳冠彣還有跟很多其他行業一起合作,例如找木工共同開發香插、香的周邊道具;或是做漆器、精工的師傅,設計香爐、線香插座等。

不希望香被「傳統祭祀」框架住,最近還有跟專門做蕨類植物圖騰的品牌聯名合作,讓包裝更迎合年輕人的審美喜愛,在誠品、林百貨等精品購物商場裡都有販售。更推出當季的節慶禮盒,希望可以成為年輕人交換禮物時,列在購物清單裡的選項。


最正港的台灣味

 

有別於傳統金紙店的品牌設計,跳脫讓人直接聯想到宗教性質的商品,把香帶進年輕人的生活裡,因為想放鬆,所以買香,而不單純只是為了宗教。

陳冠彣還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把台灣傳統的好味道行銷到全世界」。讓香變成是一種「伴手禮」的概念,如果外國的朋友來到台灣的時候,可能會想到台灣味就是吃豬血糕、臭豆腐;到宜蘭買牛舌餅、到台中買太陽餅。但那些都是「味蕾」上的台灣味,若是要說「嗅覺」上的台灣味,就可能是去城隍廟拜月老,而寺廟裡燒的香的味道,就是「最正港的台灣味」。

很多食品在過海關的時候會有問題,但是香不會,一包香佔的空間不大,可以帶到世界各地分享給家人或是朋友,跟他們說這聞起來就是台灣專屬的味道。越本土的東西其實就越國際,就像很多外國人喜歡學習中國武術一樣,東方的元素也是很受歡迎的,所以伴手禮的形式不應該被受限。

在國外仍有許多人在使用香薰、點香椎,用香的習慣可以說是放諸四海都有,只是東方、華人還會用來拜拜。陳冠彣說他的香在電商平台上已經在很多地方都有賣出了,東方國家除了港澳,還有印尼、馬來西亞;也有英美、法國等西方國家,他認為可以更新香的定位,不要只侷限在台灣的傳統宗教裡,推廣最台的台灣味給全世界。


裹好香粉的香枝需要攤開來曬乾或陰乾。攝影/黃子珊


採訪側記

假日的早上十點是很多人剛睡醒的時間,陳冠彣的工廠外頭已經架好一層層曬香的架子了。手工製香要跟陽光賽跑,必須趁有太陽的時候才能曬香,一天要做五十斤的香,他差不多七點就會到工廠裡製作。

走進工廠裡頭,有別於市面上燒的香都會略帶有一點刺鼻的味道,工廠裡散發出一股外婆香皂的香氣,陳冠彣說因為那天做的是沉香味,香粉是直接從樹皮上磨成粉的純天然藥粉,吸著不傷身,反而還有益身體健康呢!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CC BY-NC-SA 3.0 TW)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



【惜食自介懶人包:惜食行善網是什麼? 可以做什麼?】

''你今天做善事了嗎?''
行善讓您改變一個弱勢者的人生,
也讓您能得到心中的富足與圓滿。

【惜食行善網】讓您可以隨時隨地的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