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耐鹽耐旱耐熱基因庫 留給極端環境的種子備忘錄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 杜拜報導

10月的杜拜持續高溫,40多度的酷熱中,國際生物鹽鹼農業中心(ICBA)基因庫卻終年維持2°C。我們眼前的基因庫,是整個中東最大的儲存種子的基因庫。在這裡,沙漠農業學者正為更為嚴峻的未來環境留下糧食選擇;我們更在這裡遇見飄洋過海的台灣紅藜。


ICBA總部位於杜拜學術城,與阿聯氣候與環境部(UAE Ministry of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為鄰,裡頭的實驗農場、基因庫,是為了確保各國鹽鹼化地區的糧食安全。攝影:許震唐


低調房間裡盛滿各地作物種子

 

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1990到2000年間,全球作物多樣性消失逾75%。面對氣候變遷挑戰,全球各地現在有超過1000個基因庫試圖保存作物種子。

一個兩扇門的樸素房間外,就是ICBA基因庫的入口。當我們準備進入時,忍不住面面相覷,這裡沒有原先設想的充滿科技感的設備、科學家忙進忙出。我們腦中浮現問號:「真的是這裡嗎?」這麼一個堆滿儲存櫃的低調建築,溫度及濕度嚴格控制,保存著各式種子。

門外是高於40°C的炙熱,門內是2°C的低溫。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耐鹽、耐旱、耐熱植物基因庫,低溫乾燥是為了妥善保存珍貴的種子樣本。「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蒐集超過1萬7000個樣本,它們屬於325項不同作物和野生植物物種。」ICBA遺傳學家穆罕默德.沙希德(Mohammad Shahid)以平穩的語氣說著。


ICBA遺傳學家穆罕默德.沙希德(Mohammad Shahid)表示,ICBA基因庫最初僅蒐集耐鹽植物種子,後來也將耐旱、耐熱種子納入,以因應未來氣候變化。攝影:許震唐

ICBA基因庫於23年前成立,當時主要配合ICBA「生物鹽鹼農業」的宗旨,僅蒐集耐鹽植物種子,但隨著氣候變遷持續影響,科學家認為未來沙漠地區恐怕變得更乾、更熱,於是也開始將耐旱、耐熱的植物種子納入。到現在,基因庫仍以每年增加300~400個樣本的速度擴充收藏,「豐收年」可收集超過500個新樣本,ICBA每年也都會將8000顆種子分配給世界各地的基因庫及研究單位。

ICBA基因庫和各界合作,除了美國農業部(USDA),還有印度的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中心(ICRISAT)、黎巴嫩國際乾旱地區農業研究中心(ICARDA);總部位於台灣台南的亞蔬中心(World Vegetable Center)也在交流網絡中。


進入基因庫前,我們待在一個小房間,牆上的舊資訊和沙希德告訴我們的已有一段落差,他說基因庫現已蒐集超過1萬7千個樣本、來自325項不同作物和野生植物物種。攝影:許震唐


訪基因庫遇見台灣紅藜

 

直到訪談快要結束前,沙希德才推開那道厚重的門,讓我們一探基因庫內部。一門之隔,數十度的溫差讓我們打起冷顫。眼前則是成排的種子罐。

沙希德指著櫃上一個個裝滿種子的罐子說道,「那些種子,我們一開始只收到一點點,現在我們已經存了很多。」送來ICBA的種子通常只有5~10顆,研究員會在農場育種,讓種子越存越多。


ICBA是世上最大的耐旱、耐熱、耐鹽作物基因庫,看似平常的空間其實是氣候變遷下,未來科學家尋找新一代作物的寶庫。攝影:許震唐

沙希德向我們吐露種子的得來不易,藜麥近年成為熱門作物,許多國家及企業都不太願意分享流通。沙希德說,藜麥耐鹽但不耐旱,其中也有來自台灣的Chenopodium formosanum,那是一種野生藜麥,可以長到2、3公尺——台灣一般稱它為紅藜。

ICBA目前保存了約1300個藜麥種子樣本,是原產地南美洲以外,最大的藜麥基因庫。


儘管藜麥種子得來不易,ICBA仍有大量樣本,是原產地南美洲以外最大藜麥基因庫。攝影:李蘇竣

看似平常,實則不凡。ICBA總部與杜拜學術城(Dubai Academic City)、阿聯氣候與環境部(UAE Ministry of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為鄰,對於中東、北非國家而言,這裡就是他們的糧食安全保險庫,假如氣候更乾熱、土壤更鹽化,這裡將會是人們尋找新一代作物的「植物方舟」。


看專題:沙漠之城 石油之外:直擊阿聯氣候新時代 

看文章:【直擊阿聯氣候新時代

 

※ 編註:本次專題報導內容由國泰金融控股公司贊助行程旅費,但不干預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CC BY-NC-ND 4.0)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



【惜食自介懶人包:惜食行善網是什麼? 可以做什麼?】

''你今天做善事了嗎?''
行善讓您改變一個弱勢者的人生,
也讓您能得到心中的富足與圓滿。

【惜食行善網】讓您可以隨時隨地的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