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有用!只雇55+員工,營收破億的南韓企業EverYoung

文 | 楊寧茵(本文轉載自作者於50+好好的專欄)圖片來源/EverYoung提供

百歲世代來臨,50歲只是人生中點。越來越多的人在50歲時,開始更努力思索人生的意義,人生的下半場要怎麼過?有人想要結合自己上半輩子的努力回饋社會,也有人想要開拓新的戰場;除了一輩子為別人奔忙,許多人開始問自己要什麼?想做什麼?能為這個社會貢獻什麼?我們終其一生的努力到底是希望留下什麼?

「在我邁入50歲的那一年,我反覆思索著這些問題。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真的很有道理,這天命就是生而為人的責任感。那時候真的很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想要有新的追尋。到底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責任感是什麼?該如何實現?」

他是鄭恩頌,來自南韓,現年58歲。「我開始更加關注社會議題,注意到社會有三大問題: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和教育機會不平等導致的社會不公。 」從孔子的教誨,到自己的體悟,讓他決定創辦一家公司來破除職場上的年齡歧視。


南韓社會企業家鄭恩頌 只雇用55+的公司EverYoung

 

「既然目的是被看到,一定要做的很極端」,因此這家公司「只雇用55歲以上的人」,而且「做的事情要很酷」。

南韓是網路大國,網路覆蓋率高達90%,網速排名世界前茅,各式網路應用蓬勃發展,年輕人趨之若鶩,創業能量驚人。「看來,這就是我們要選擇的戰場了!」

就這樣,鄭恩頌創辦了「EverYoung」,一家專做網路內容監測的高科技公司,如他所承諾的,他們只雇用55歲以上的熟齡人士,最大的客戶是有南韓Google之稱的Naver (Line的母公司)。

鄭恩頌所創辦的EverYoung公司只雇用55+以上人士,用實際行動彰顯中高齡者的潛力和價值。

與Naver的合作從一個實驗計畫開始,但因為EverYoung員工的表現突出,工作品質與產出穩定,讓Naver管理層大感驚艷,決定把更多包括影像監測等相關業務外包給EverYoung,也讓這家公司從2013年成立後發展快速,員工人數從30名成長到目前450名。

EverYoung創立宗旨的獨特性,讓鄭恩頌上遍了大小媒體,包括華盛頓郵報、每日電訊報等歐美主要媒體,還有數不清的亞洲傳媒都曾經採訪過鄭恩頌。

「這就是我的目的,我希望用這家公司和我們獨特的作法來吸引媒體關注,進而讓更多人了解職場上的年齡歧視,並引起社會大眾對於中高齡就業問題的重視。」

南韓因為年金制度不健全,因此中年失業情況嚴重,許多50+工作不是為了自我實現,而是為了生存,他們必須要想辦法留在職場,什麼工作他們都願意做。

「但即便他們願意投入,社會也不一定願意給他們機會,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創辦EverYoung的原因。」其實鄭恩頌自己過去15年,一直擔任南韓現代集團子公司Hyundai Welding(現代焊接)的執行長兼總裁,過著人人羨慕的生活,但「正因為我的日子過得不錯,更讓我覺得我應該在這個年紀,用我的能力為社會做點什麼。」

大企業的人脈與工作經驗,讓鄭恩頌有機會在 EverYoung創立不久,就連上Naver這樣的大客戶,但「既然要掀起話題,引起重視,我們就不能只是做做樣子,一定要成功。」


調整工作型態 50歲以後仍能留在職場自我實現

 

因此他在聘請和雇用熟齡族時,都下了一番工夫。

例如,一般企業通常會依全職者八小時的工作型態來設計工作,但EverYoung不這麼做。注意到不是所有的熟齡族都想要一天8小時被綁在工作上,「有人要照顧孫子,有人要和朋友喝下午茶,有人要多留時間陪伴家人…… 因此我們把工作設計成輪班制,4小時一班,每個小時間有10分鐘休息時間。」

鄭恩頌說,這基本上就是把原來要聘請一個人來做的工作,拆成由兩個熟齡族來分擔,「原本大家以為這樣會比較沒效率,但我們發現:熟齡員工非常喜歡這樣的安排,讓他們可以兼顧現有的生活,就算給他們整天班,許多人也不見得願意。」

他還說,4小時的上班時間讓員工更專注、更投入。也因為這樣的工作方式得來不易,因此員工都非常珍惜,並用良好的工作態度和紀律來回饋,「我們規定下午1點半上班,但許多人1點就會自動到班,花時間準備,把個人物品和手機放在保管箱中,準備好接下來4小時認真工作,不會花時間滑手機或做自己的事情。」

他強調,對他們來說,這份工作帶來不只是收入,更重要的是尊嚴。

EverYoung 是鄭恩頌50歲以後為了實現自我價值的具體展現,他把EverYoung定位為社會企業,希望這個項目可以同時具有影響力,也可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目前公司年營收超過70億韓圓(約新台幣2億元),「雖然營業額不算大,卻是令我十分驕傲的項目,我也非常看好其未來的發展。」

因為對熟齡世代產業的關注,他也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正在企劃更多活化中高齡人力的工作型態,透過這群50世代各自的專業背景,他們將成為翻轉年齡歧視的先鋒,宣告韓國熟齡世代的崛起!


台灣早退情況遠勝南韓 應重新看到50世代的生產力

 

台灣50–64 歲的族群約有524萬人,過去許多媒體曾用「黃金世代」描繪出生於1950–1970年代的這個族群:受教育程度高、口袋深、成長期剛好遇上台灣經濟高度發展期,所以他們都有機會累積財富,但花錢的觀念和上一代很不一樣,更願意在自己身上投資,也不指望孩子養,說他們是未來10–15年消費的主流。

南韓的65歲以上的勞動參與率在亞洲各國中是最高的,有31.5%,日本約25%,台灣則只有8.5%。照理說,針對這個議題,台灣應該要比南韓更積極才對,但有趣的是,台灣這個年齡層,年輕時大多受惠於整體經濟快速發展,因此在財富上有所積累;也或許是軍公教人員,享有不錯的退休保障;因此一直到這幾年年金開始改革之後,社會上才開始出現重視中高齡就業的聲音。

其實,台灣的「大叔早退情況」遠勝南韓,整體經濟成長率過去幾年也不比南韓強,我們相當需要新的經濟動能,而50+世代絕對具有這樣的條件。台灣五百多萬的50+世代中,相信像鄭恩頌這樣具有使命感和執行力者,不在少數,與其只是把他們定位成消費者,不如把他們塑造成「有生產能力的消費者」,讓他們成為台灣高齡少子社會現況下,真正的「人口紅利」,用良好的政策配套和創新思維來轉動這群黃金世代的人才活水,成為轉化社會價值的尖兵。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銀享全球】
~ 傳遞善意,深表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