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為獨居長者設計專屬便當 送餐送暖

銀髮 2022-11-28

【記者陳品宇、陳誼芬/台中市報導】
「哩最近過了好無?」(你最近過得好嗎?),一句暖心的問候、順手送上熱騰騰的便當餐盒,與獨居長輩們閒話家常,他是陳水成,弘道基金會的送餐員。64歲的他將15人份的便當扛上機車前座,在台中市太平區蜿蜒曲折的山路騎上30公里的路程,熟門熟路地鑽進小巷口,只為了將這份既充滿溫度又象徵社區關懷的便當送至獨居老人的家中。無論是颳風還是下雨、頂著烈陽或是刺骨寒風,這份愛從未停止過。

在疫情時代下,外送平台的使用量隨之提升,在路上見到外送員已經是生活中的日常。而弘道基金會早在2008年就已提供了送餐服務,但長年的服務對象並非普羅大眾而是因行動不便、獨居、家境因素而難以自行備餐的長輩們。弘道每周一到五為其準備營養價值滿點的健康便當,周末雖然不會提供服務,但平時也會提供存糧,像是微波食物、青菜、水餃等容易調理的食物,並透過送餐員的協助將午餐送到每個有需要的家庭內。目前服務範圍幾乎囊括了整個台中市,可以說市區的任何角落都能見到弘道送餐員穿梭的身影。


暖心便當好食在

 

弘道基金會台中服務處處長的陳國慶表示,飲食是人一天的基礎,然而對許多長輩而言卻是困難重重。有些因家境因素難以享受到健康的餐點;也有人因身體條件或是住處環境,無法方便地外出備餐,不管是基於何種理由,這些獨居長輩們在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都時常被社會所忽視。從發起送餐服務以來,已經邁入第14年,接受送餐服務的人數也從最初的55人來到近500人。對此也設置了中央廚房,不只是因應龐大的便當數量,也是為了方便控管食品衛生與健康。


↑弘道的送餐服務深入大街小巷,確保每位長輩「安心用餐」的需求。拍攝 / 陳品宇

而針對接受送餐服務的長輩家境,弘道也會在收費上做出調整:全額補助低收入戶,而中低收入戶則是每餐8元。和普通餐飲業相比,弘道除了廚師及食材的成本,還多了營養師與社工的人力成本。再加上龐大的需求量,一個便當的平均成本約莫坐落於130元,陳國慶也坦言這之間有不小的落差,目前只能透過募款來彌補,隨著物價上漲,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時顧及餐點的品質是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


↑不同類別的餐點、嚴格的衛生把關、多樣化的菜色設計,弘道希望能讓長輩吃得安心又健康。圖片製作/陳品宇

陳國慶提到,每位長輩都會有固定聯繫的社工,會定期的到住家關心、詢問近期身心狀況或是病情控制,再將狀況回報,討論是否有能再提供幫助的地方,像是輔具的需求、醫療資源的媒合。在疫情期間,進出住家大為不易,也會增加通過電話關懷的頻率,而每周一到五皆有的送餐服務也能每日觀察長輩狀況。

針對長輩們的便當,弘道基金會每個月都會經由營養師、素食主廚、混食主廚的開會討論,精心設計菜單。而營養師所做的,就是將所需的營養素、熱量、份量精打細算,控制在一定範圍內,讓菜色能符合長輩用餐習慣,同時也能兼顧健康。


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均勻

 

送餐服務組的營養師林怡君表示,過去曾待過醫院及團膳公司;在前者學到了老人膳食療養,在後者則是累積了衛生管理的經驗,這些經歷在送餐服務的菜單設計上都發揮了效用。

談到與過去最大的差異,林怡君說,長輩們有些是視障者,有些牙口不好,需要的是軟質餐—沒有刺、沒有骨頭、米飯要泡久一些、蔬菜也要切得更短更碎,這些都是為了方便進食。另外,也避免酸、辣等較為刺激的口味,菜色也以中式為主,不只是為了健康著想,長輩們的接受度也較高。此外,也會定期增加手工菜色與創意素食,讓長輩能吃得兼顧幸福感與驚喜感。


↑林怡君搬來厚厚一疊關於菜色規劃的資料,詳細說明在準備便當時的注意事項。攝影/陳誼芬

菜色設計的理念環繞在讓長輩「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均勻」上,也會將「預防」的概念帶入飲食。舉例來說,富含鈣質的小魚乾、綠藻這些都是在外面較難添購的食材,但在便當的菜色內都能見到,為的就是在顧及營養的同時,幫助長輩補充流失的鈣質。

林怡君也笑著說,自己用團膳公司的標準在管理衛生環境,長輩的腸胃道功能普遍較弱,只要有一絲的衛生問題,就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放便當的餐袋每天都會定時消毒,餐車也有專人管理,為的就是嚴格控管廚房庫料,並且做好清潔度的劃分。

而為了符合更多長輩的細緻需求,便當除了均衡餐之外,也提供了各式類型,像是素食餐、細碎餐、治療餐等,以對應到有特殊病例的個案。舉例來說,針對有腎功能退化的個案,就會改以無豆類製品的低普林餐;而遇到有口腔癌的長輩,則是提供半流質餐。不只如此,弘道也會對長輩們進行營養評估,檢查有無慢性疾病。


從手心向上,變成手心向下

 

然而,陳國慶認為這項服務的價值並不止於餐點本身,更超越了帳面上的成本。大部分的獨居長輩及身心障礙家庭所需要的服務並不單單只是一份便當,而是需要更多的照護資源。透過每日的便當,弘道與家庭、社區間建構起了關懷網路,在接觸並深入了解後,可以得知這些家庭需要何種服務,力求更適切滿足家庭需求的方式。

由於送餐服務的對象大多是獨居老人,弘道在例行性的送餐外,也時常思考如何讓長輩們能跟更多人接觸。因此,在某一年的端午節上,陳國慶就邀請了一名很會包粽子的奶奶來弘道教導大家,希望透過角色的轉變,讓奶奶不會覺得自己一直是接受服務的人,而是有能力幫助其他人的。

林怡君提到,通常是社工率先訪問長輩過後,依據其病情、牙口、吞嚥狀況,評估其需要的餐點形式。後續再交由營養師進行營養評估,在實際接觸個案後,觀察肌肉量、握力、BMI及慢性病的用藥,確認餐點是否符合需求,在客製化調整便當內容之餘,也會針對病症提供建議與協助。英文有句俗諺是「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這句話在送餐服務上獲得了體現。


↑國慶處長認為,送餐服務在提供便當之外,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長輩們生活上有無其他需求。攝影/陳誼芬

除此之外,弘道也曾與中興大學附屬農業學校的餐飲科合作籌辦過年前的辦桌,為爺爺奶奶準備一桌桌的菜餚。這個活動讓長輩們吃得讚不絕口,是最滿意的圍爐餐。最令陳國慶印象深刻的是在用餐後,一位坐著輪椅的奶奶希望能跟學生們道謝,到後來更與他們一一擊掌。當下的畫面帶給陳國慶很大的感觸,學生們不僅發揮自己所學幫助到了長輩,長輩們的暖心回饋也療癒了年末疲憊的學生。雙向互動帶來的感動既直接又深入心坎,長輩們不再只是被動接受服務,而是主動將自己的正能量再分享給其他人,一棒接一棒將愛傳下去,讓陳國慶感到別有意義。


收穫最大的往往是自己

 

陳水成總是掛著笑容,他擔任送餐員的時間將近一年,起初是在朋友的介紹下才決定投入這項服務。「能夠幫助長輩,何樂而不為?」,從加工場的工作退休後,陳水成時常從事志工活動,擔任送餐員不僅能獲得生活費上的補貼,同時也能達到幫助他人的目的。

每一天陳水成都在10點準時報到,將15人份的便當帶上機車,依序送至各個家庭。因為山路的關係,雖然車程僅30公里左右,但都往往要騎上近一個半小時。陳水成說,即使路程艱困,但只要保持歡喜心,做習慣就不會感到疲累,畢竟能有機會為長輩服務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常保歡喜心」是陳水成在每天30公里的送餐路程中,始終不會感到疲倦的五字箴言。攝影/陳誼芬

「受益的還是我們」,陳水成笑著說,明明送餐員扮演著關心長輩的角色,但到頭來都是長輩關心自己比較多。時常會叮嚀自己要多喝水、騎車慢一點,因為年紀相差不遠,彼此之間的相處就好像家人一樣,也都會很期待每天送餐的時光,在與長輩的對話中也體會到,自己送的這餐對於長輩而言是真的很重要。

除此之外,陳水成也提到,在關心長輩的過程中,自己也是抱著學習的心態,學習對方的人生觀,像是如何自理、如何面對老年生活,以及未來老年生活該如何與人相處。未來如果體力允許,希望能持續服務下去,這份工作讓退休生活增添了不少意義。


便當只是媒介 帶來照護多元性

 

陳國慶在經營送餐服務時,也收到了不少暖心回饋。曾經遇過長輩為了感謝,將為數不多的錢捐給弘道表達支持;也收過許多來自長輩及其家屬的卡片與手寫信,都令他感受到了這項服務為一個家庭帶來的正向影響。

對於未來送餐服務的發展,陳國慶說,不會刻意追求服務更多人,或是拓展服務地區,而是在現有能量內,以不過度消耗資源為前提「把事做好」,意即把服務做得更廣。除了持續優化餐點品質外,也希望多元服務的導入能做得更深入、更紮實,顧及長輩生活的大小環節。

「長者的服務本來就是多元性的,每位長者需要的服務內容也可能不是單一的—需要很多人做整合,也需要很多專業業務」,陳國慶說,光是在一名服務對象上,就必須投注廚師、營養師、送餐員、社工…等,至少4、5位人力。送餐服務只是一個媒介,更重要的是弘道能藉由這個機會觀察個案,把後續的服務帶入。尤其是在疫情時代下,陳國慶觀察到長輩身體的退化速度正在加快,期盼在社工介入及長輩的自身努力下,能夠順利扭轉困境。


採訪側記

訪問當天,我們從一大早廚房做菜的環節開始拍攝起。俗話說: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看著這些健康佳餚從洗菜、做菜、包裝、分發再到送餐員送餐,歷經了無數人的努力才讓這份充滿關懷的便當送至獨居長輩們的手裡,感受到這正是所謂愛的串聯。當天不巧下起了雨,而蜿蜒曲折的山路也不免使我們感到微暈車,路況並不輕鬆,但一想到這正是送餐服務每日必經之路,不免又對水成叔叔多了份敬佩之情。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CC BY-NC-SA 3.0 TW)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



【惜食自介懶人包:惜食行善網是什麼? 可以做什麼?】

''你今天做善事了嗎?''
行善讓您改變一個弱勢者的人生,
也讓您能得到心中的富足與圓滿。

【惜食行善網】讓您可以隨時隨地的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