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塑之道」 台灣政府可向歐盟看齊

作者:綠色和平塑膠專案負責人 羅可容

最快在2021的夏天,上一次性塑膠製品,將從歐盟所有會員國的市場上消失。論者認為,歐盟對抗塑膠污染的決心,值得台灣政府借鏡。


Photo by Louis Hansel on Unsplash


歐盟議會上周才以571票對53票,壓倒性的票數通過數項一次性塑膠禁用方案,針對海廢中佔70%的塑膠製品,如吸管、攪拌棒、塑膠軸棉花棒、氣球桿、碗盤與餐具,還有過去被視為傳統塑膠的替代品——氧化分解塑膠(oxo-degradable plastic)都列在禁用名單中。最快在2021的夏天,上述的塑膠製品將從歐盟所有會員國的市場上消失。
 
歐盟選擇優先禁用這些塑膠製品的防治重點有三:一、這些塑膠製品是海洋廢棄物大宗;二、它們多為一次性使用產品,用量龐大;三、評估市場有替代產品可取代。另外,法案也就無明確替代方案的塑膠製品提出減量目標,並強制要求塑膠生產者的責任義務。這個歷史性的表決,展現歐盟對抗塑膠污染的決心,值得台灣政府借鏡。
 
此項法案是延續今年1月歐盟啟動的「塑膠循環經濟策略」(A European Strategy for Plastics in a Circular Economy),對台灣治理海廢有極高的參考價值,以漁具(fishing gear)管理為例,歐盟議會鑑於漁具漁網造成的海洋垃圾污染,將其列為優先建立調和標準(Harmonised standards)的項目,降低漁具對海洋環境的衝擊。
 
今年8月綠色和平與荒野保護協會發布的台灣海廢快篩調查,廢棄漁具,包括漁網、浮球、保麗龍、繩索、集魚器等,不分南北,是海灘廢棄物體積排行前3名的垃圾。加強管理廢棄漁具已是各國治理海廢的重點。而台灣政府現階段對廢棄漁具的管理尚無配套政策因應,我們期待環保署、漁業署等相關單位儘速整合並啟動廢棄網具的管理,建立調查監測、移除科技等配套法規的建置及執行,展現海廢治理的行動力。
 
另外一個值得分享的治理思維,在於歐盟議會對「生產者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簡稱EPR)的要求。法案將EPR列入塑膠製品的生產原則,生產者有義務承擔產品前端設計至使用後的處理回收的環境責任,降低塑膠裡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以確保回收循環的塑膠材料無毒無害,並且維護消費者對於塑膠製品中化學物質的知情權。
 
塑膠廢棄物分分秒秒不斷累積在環境中,末端清理回收的思維已過時,台灣環保署2030年的限塑政策在全球已成表率,歐盟議會已跨出標誌性的一步,我們期待更具前瞻性、系統性的「治塑之道」也能在台灣發生。

資料提供:綠色和平 http://www.greenpeace.org.tw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綠色和平】
~ 傳遞善意,深表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