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關懷協會 食物銀行幫助弱勢

【記者賴昀岫、呂昱葶 / 新北市報導】
就讀崇右影藝科技大學的李晟韋他從國小就開始投身公益活動。並在二O一七年成立薄荷關懷協會以「食物銀行」為概念,協助弱勢家庭解決的基本三餐溫飽及短暫的膳食援助。透過街頭勸募、網路捐款或由民眾、廟宇捐助經費,購買食物及日常用品,每個月再以物資包的形式,將各方的愛心送至偏鄉、關懷戶的手中。


助人的善意 從小深植

 

李晟韋從小跟著教會探訪新住民或弱勢家庭,並曾轉學至慈暉型學校平溪國中就讀一學期,李晟韋表示,由於慈暉型學校的入條件為家庭狀況為單親、父母雙亡或隔代教養等,這些經驗讓他了解到,原來台灣有許多弱勢家庭需要協助。

二O一六年時,就讀五專一年級的他曾聽聞一位母親因為家中經濟而必須將孩子送到寄養家庭,希望更多人響應關懷弱勢,進而在學校成立薄荷關懷志工社。仍是學生的他對公益以及協會的運作、規劃都有相當成熟的想法。同年齡的同學在想著下課後的活動規劃;他思考的卻是將社團拉出校園的框架、成立專門做食物銀行的關懷協會。


李晟韋認為做公益要懷著菩薩般的心,將自己放心於這個社會。 攝影/賴昀岫


學校社團發芽 成立協會茁壯

 

李晟韋於二O一七年成立薄荷關懷協會,他表示,學校裡資源有限且資源只能作為社團內部使用,成立協會的話,在他畢業將社團交棒給學弟妹後,關懷戶的生活仍有保障,並能以「協會」的形式在街頭合法勸募、購買物資。然而成立協會亦需克服人力配置的問題,因為想將錢花在刀口上、幫助更多弱勢家庭,故目前暫時由秘書長李晟韋負責管理內部,目前固定參與服務的志工約二十人,並有志工在假期來幫忙包裝物資。


「讓愛延伸,伴你一生」不僅是薄荷關懷協會的理念,更是他們用心服務弱勢的最佳寫照。 圖片/薄荷關懷協會


食物銀行 照顧最基礎需求

 

關懷戶來源多半是里長、區公所、社會局或是支持協會的民眾通報。而在平溪國中的求學經驗是影響李晟韋成立食物銀行的原因之一,漢堡等對都市學生而言稀鬆平常的食物,對那裏的學生而言都是稀有的。

他提到,食物是人生活的基礎。照顧好弱勢家庭的基本溫飽,就可以避免犯罪的社會問題。在物資來源方面,多半是廟宇的普渡、法會,或是由志工到街頭勸募,並購買白米等民生物資,月底再動員二十至三十位志工開車到偏鄉發放。

未來,協會的發展模式則希望能成立實體店面,透過每月一至兩百點的點數兌換制度讓弱勢家庭的民眾能到各站點兌換所需物資,避免重複發放造成食物浪費。預計採用的點數計算方式是以市面上的物價來換算,目前一個物資包約價值一千五百元。


接觸薄荷 生命轉彎

 

李晟韋說,現在協會固定的志工人數約二十人,有活動就會配合。許多志工也是因為合作過多次而漸漸成為協會的一員,例如一位具有音樂長才的志工就是如此。

「我看到這些之後就改變自己的志向」高三的志工王京雋說,「可能會朝向社工這方面,希望可以繼續協助這些需要協助的弱勢族群。」他提到自己最初是因為需要服務時數,後來透過服務學會反思自己對物質生活的態度生活的衣食無缺。例如,他曾遇到一個個案,是和奶奶相依為命的小女孩。因為家庭的某些因素,導致祖孫倆無法申請低收入戶補助,常常沒東西吃。像這樣需要協助的個案,協會會提供裝有白米等實務的物資包,也會幫忙募集小朋友上學需要的文具用品。

志工陳世民表示,這個平台讓喜歡做公益的他結交許多志同道合的志工朋友。加入後他發現,原來社會上還有這麼多弱勢家庭需要幫助,而自己多做一點點就能幫助到他們,所以自己變得更知足、惜福。他還提到因為聽到一位命運坎坷且罹癌獨居的奶奶說,要留著一袋衣服,希望往生後能有人燒給她,而感到鼻酸。

加入協會不久的志工謝昆坤宏說,自己曾在工作上碰到困難:看到朋友在加入協會做公益之後變得快樂且感恩,決定要讓自己換個環境,能幫助別人,自己也比較快樂。


陪伴長者 「搓」近世代距離

 

薄荷關懷協會與土城媽祖田社區發展協會合作,舉辦元宵搓湯圓活動。當天長輩們看到志工們,紛紛以宏亮的嗓音喊著「小鮮肉」來歡迎志工。在活動過程中,志工們熱絡與長輩互動,一起搓湯圓、吃湯圓與唱卡啦OK。


長輩開心地和「一日孫子」分享彼此攜手完成的湯圓。攝影/賴昀岫

協會秘書長李晟韋說,因為台灣已經在高齡化的社會,但學生其實跟高齡化是會有隔閡的;藉由這個活動,可以讓兩個世代的距離拉得更近。協會平常服務範圍以弱勢家庭協助為主,也會與地方社區關懷協會合作,陪伴當地長輩。


採訪側記

 

一開始得知協會創辦人還是學生時,其實蠻震驚的。但是實際參與他們當天的活動及訪談後,我完全被他清楚、有條理地對協會的整體運作及未來規劃所說服。在薄荷關懷協會的志工身上,再再體認到他們在這之中所學、所知、所體悟到的知足與惜福;並看到對於公益服務的更多可能。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 傳遞善意,深表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