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霧為水 汲水器改善缺水問題

【記者蔣岑苹、許竹忻/臺北市報導】
沒有下雨卻還能蒐集水?由Aquair團隊設計的「山中引霧汲水器」,在二O一七年的「德國百靈校園設計賽」中,榮獲首獎等國際大獎。該設計打破了原本「沒有水源就沒有飲用水」的觀念,採用自動引霧的方式,將乾淨的水帶入缺水的地區。


Aquair團隊成員由四名成大畢業生組成 ,希望改善宏都拉斯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圖片提供/Aquair團隊

Aquair由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畢業的四位成員組成,成員包含林欣儒、張世旻、宏都拉斯籍的Marco Villela和馬來西亞籍的王煒堉。一場主題為「人的基本需求」的畢業製作,將他們交會在一起。


以社會底層做出發 團隊鎖定缺水問題

 

不同於一般設計,Aquair團隊以底層的人們為設計的出發點。剛開始,團隊將焦點放在印度及第三世界國家上,然而,來自宏都拉斯的組員Marco卻提醒成員,在中美洲「缺水」也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Aquair團隊成員Marco說明宏都拉斯自然資源不足的情況。 攝影/蔣岑苹

Marco表示,在宏都拉斯的水、電及各種生活資源都相當匱乏,氣候分成乾濕兩季,乾季缺水期長達半年之久;全國僅有兩個大水塔,甚至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民家中置有水管。真正擁有水資源的民眾通常都集中在都市中,偏遠地區的居民只能透過家中婦女步行至一、兩公里處的河流及水坑取水。在取水過程中,也必須面對相當多的風險。


克服重重困難 終完成汲水器

 

然而,生長在臺灣的我們,很難了解中美洲資源不足的情況,Marco說,當初花了很多力氣讓成員理解宏都拉斯所面對的困境。在成員充分的理解缺乏資源的嚴重性以及適合的氣候條件之後,他們決定要設計出一個能改善宏都拉斯水資源不足的裝置。然而水資源不足是一個很大的概念,究竟要做過濾還是蒐集雨水的設計?在一開始,就讓成員困擾不已。

Aquair一開始就遇到挫折,想不到設計的方向。後來在一次偶然間,發現有蒐集霧氣的捕霧網,團隊便以此概念出發,進而改善為更有效率的山中引霧汲水器。

宏都拉斯的地形主要為山地,早晚溫差大,濕度更是高達百分之八十五,造成了多霧的特性,因應此條件,Aquair團隊開始著手設計「引霧為水」的裝置。


山中引霧汲水器運用當地材料及簡單原理解決缺水問題。 攝影/蔣岑苹

汲水器的原理是透過當地民眾把重物裝進布袋後,布袋會因過重而向下掉,期間會拉動風扇轉動,再由風扇將布罩上的霧氣吸到網子上,透過離心甩水凝結霧氣得到乾淨的水源。

為了讓需要的民眾都可以取得這項設計,Aquair團隊盡量降低成本,採用宏都拉斯當地盛產的竹子,做為支架的材料,同時也因應當地民眾,使用重力來代替高科技的能源,以低成本及低科技門檻,有效率地改善當地問題。

目前山中引霧汲水器一個晚上就能蒐集到白天所需的飲用水,團隊也預期能以一戶一個汲水器來完成目標。


正式推動 期望設計真正幫助到需要的人

 


Aquair團隊期望能讓汲水器幫助到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圖片提供/Aquair團隊

Aquair團隊在二O一七年畢業後,持續地推動該設計,榮獲「金點設計獎」中概念設計獎產品、設計類的最佳設計以及「德國百靈校園設計賽」首獎。多個得獎殊榮,讓他們知道這不僅是個畢展作品,而是具有發展性的一項設計。然而,使得他們繼續努力發展的最大動力,就是想要讓設計幫助更多遇到相同困難的人們。

目前,金點設計獎與臺灣設計館合作展出二O一七年得獎作品,山中引霧汲水器的模型,受邀於館內展出,臺灣設計館館方表示,Aquair團隊所設計的「山中引霧汲水器」從日常生活取得靈感,具有濃厚的社會關懷。

目前團隊正在各地進行專利申請,同時也與「世界展望會」進行合作。 二O一八年三月,Marco到宏都拉斯進行首次測試及調查、繁複地進行設計的修改,以及與專家進行討論,嘗試讓汲水器發揮最大的功效,期望「山中引霧汲水器」能正式在宏都拉斯進行推廣與使用。


採訪側記

 

很喜歡這次的題材,從Marco身上看到了將所學落實到生活中是什麼樣子,受到了很大的文化衝擊;第一次了解第三世界國家外的國度,也受到了很大的文化衝擊。宏都拉斯的自然資源、學習方法以及社會風氣,和臺灣非常不一樣,看到四位剛畢業的學生為了助人而努力的推廣自己的設計,真的非常佩服,也讓我們更加珍惜身邊的資源。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 傳遞善意,深表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