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詩報、做廣播 府城舊冊店守護台語文學

【記者林華美、陳琣淇/臺南市報導】
在距離台南市火車站十分鐘路程的勝利路上,有一家名為「府城舊冊店」的舊書店。沿著箭頭走到盡頭,映入眼簾的是昏黃的燈光,木質書架上的書籍陳列,混和著書香與檀香的味道,緊接著熱情招呼客人的潘靜竹還有溢出店外的藏書映入眼簾。 由環保藝術家潘靜竹與作家潘景新攜手創立,兩人認為舊書不好買到且喜歡台灣文學,自西元2000年開店至今持續以本土文學講座、台語讀書會,還曾發行台語報紙《首都詩報》,致力讓更多人認識台灣文學。潘靜竹更每週固定主持台語電台節目、帶讀台語繪本給孩子,將台語努力帶到大眾視野。


↑潘靜竹拿著潘景新的本土文學作品《潮間帶》。攝影/陳琣淇

潘靜竹從小想當作家,潘景新曾在高中詩社擔任主編,種下未來兩人喜愛台灣文學的種子。而身為台灣文學作家的潘景新著作《潮間帶》詩作品集,獲得第16屆南台灣文學作家作品集獎助出版,為台灣文學增添了新的光彩。「我們不是兄妹,更不是夫妻,我們只是兩個熱愛台灣文學的好友。」相差11歲的潘景新與潘靜竹,卻憑著緣分認識興趣相投的彼此。24年前,潘景新在臺南火車站後站獨自經營著好望角書店,因為到訪客人不多,兩人的共同好友勸潘景新換到市區開店,同時告訴潘靜竹有關書店的活動:買書,請咖啡。巧合的是潘靜竹那段時間也打算籌備一間咖啡廳,便前往好望角書店探店。後來潘靜竹提及她從小就有一個開書店的夢想,而潘景新也因為原先地理位置的劣勢,早就有了搬遷的念頭,於是藉此機會邀請潘靜竹合力開舊書店,府城舊冊店就此誕生。


24年來始終熱愛台灣文學

 

潘靜竹認為經營書店最迷人之處便是可以收到限量甚至絕版的書,她常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上以台語分享並介紹印有「藏書票」的特殊珍藏書,讓無法到現場光顧的人也能共享這份存在價值與意義。


↑店內收藏的《震瀛回憶錄》中印有「藏書票」,有特別的號次,象徵其獨一無二。
攝影/ 陳琣淇

然而兩人對於舊書的喜愛,不僅限於書籍的收藏。2014年,潘景新與潘靜竹攜手以季刊的形式推出雜誌《藏書之愛》,每一期以獨特的主題貫穿,探討藏書家與舊書價值,首期聚焦在臺南文化,後半部分則介紹店內的藏書,例如:潘靜竹撰寫〈張愛玲聚樂部〉一一細緻介紹張愛玲的書籍。最後由於經費不足,《藏書之愛》在第5期無奈停刊。兩人不只致力於收藏舊書,更在2009年創立台語報紙雙月刊《首都詩報》,內容以台語詩、台語文學活動為主軸,並以羅馬拼音混著中文的獨特方式進行書寫。創刊號曾收錄台語詩人陳秋白的台語現代詩〈當風在秋天的草埔吹起〉(台語原文:當風 tī 秋天 ê 草埔吹起),也收錄台灣文學作家宋澤萊的台語作品〈句點〉。兩人有著滿腔的熱血,但三年下來花費了兩三百萬,即使台灣文學館補助十萬,卻無法彌補虧損,不得不在2012年停止出版。


↑《首都詩報》用台語文字與羅馬拼音組合而成的台語報。攝影/陳琣淇


多元活動推廣台語文學

 

「我們是不甘寂寞的書店。」潘靜竹用這句話形容自家書店,今年迎來開業第24年。逢年過節也不休息,她一心一意將時間與精力全都投注在書店與台語文學推廣上。

自書店開業以來,一直以台灣文學、舊書為主軸舉辦各類演講,潘靜竹即將於今年4月6日將於第124回世界台灣文化論壇主講〈從舊冊店看台語文學的發展〉,致力於讓大眾更加了解台語文學領域。

除了書店中的活動外,潘靜竹週六會到台灣教會公報社書房用台語讀繪本給小朋友聽。今年2月17日講了《228小水牛》的故事,除了讓孩子了解歷史,更可以從小熟悉台語。每週日則在自由之聲廣播電台FM91.5主持〈靜竹的台語時間〉,介紹台南在地故事、諺語、台語詩、各種人物的小故事等,將這些故事傳遞到更遠的地方,今年2月底邀請陳吉山、宋亭萱夫妻檔來分享個人經歷,兩位都致力於發展台南藝文領域,分別以書法書畫與歌唱協會為名。在書店經營過程中,潘靜竹結識了許多同樣喜愛台語的朋友,2018年便與他們組成台語讀書會「出代志調解委員會」。該讀書會從2018年開始,並於2020年11月開始改成現場錄製Podcast,內容非常廣泛且豐富,包含228事件到吃火鍋、玩遊戲等各種主題。然而,由於2021年疫情的嚴峻,讀書會也也在同年2月停辦。


「我們是愛書人,不是買賣業」

 

府城舊冊店開店以後面臨每個月入不敷出,為了永存臺灣與臺語文學,兩人總是不計成本舉辦各種吸引人的活動。儘管早已明白在20餘年前書業就已步入黃昏,潘靜竹堅稱:「因為是愛讀書的人,所以會堅持。」他們曾有一段時間書店在週六舉辦文學講座,緊接著在週日進行文化講座,因此資金壓力越來越大,不願減少活動的場次便只能降低租金壓力,府城舊冊店就這樣搬遷了好幾次,不熟悉的顧客找不到店,導致了客人的流失。

縱使存活下去如此不容易,他們仍保持著持續創作本土文學作品與到處收書。開業初期他們不拒絕任何種類的書籍,因此店內從台語文學書到英文原文書、散文集到推理小說,甚至漫畫書應有盡有。然而慷慨收書也讓店內堆書如山,因此店內推出「買幾本書送幾本書」,並且由讀者自行選擇書,潘靜竹希望藉此增進閱讀風氣。對於那些帶孩子來書店的家庭,她更樂意免費贈送書籍鼓勵閱讀。

她也感慨書店的書這麼多,比起賣,更希望可以給需要的人,比自己收藏在家裡有意義。採訪當天潘靜竹提及照顧曾受過家暴的婦女、兒童的「麻二甲之家」需要書籍來幫助他們走出創傷、轉移注意力,因此潘靜竹也毫不猶豫地捐了足足四箱心靈雞湯、心理治療類型的書過去。「我們只是把它轉移讓愛去更遠的地方。」


持續用熱情將老書店走向下一個十年

 

聊到書店未來的規劃時,她首先提到店內有不少百年的絕版老書,因此希望可以在書店的正中央設立一個「書中屋」,書中屋目前規劃由壓克力透明板組裝而成,可以將百年老書放在裡面展示,並且避免再次遭受水災侵襲而導致書籍被浸濕;同時也打算將絕版書掃描成電子檔,除了可以方便讀者瀏覽之外,更可以將這些書籍更妥善的保存。


↑1923年出版的《台灣民報》為潘靜竹近期收到的百年書籍。攝影/陳琣淇

訪談中也提到身為藝術家與本土文學作家的潘靜竹仍對創作仍充滿熱情,因此希望可以再出屬於自己的成品,更想幫他的合夥人潘景新歷年來的華文、台語詩統整成作品集。除了以上創作,她也希望可以將《藏書之愛》重新出版並持續下去,有了先前出報刊的經驗讓她了解到即使有補助仍會虧損不少,但她仍認為在眾多書籍中需要有介紹、引導才更能吸引顧客。潘靜竹也提到在2021年疫情爆發後,書店舉辦的「台語讀書會—出代志調解委員會」便停止,她希望未來可以再次聚集志同道合的友人延續讀書會。


↑潘靜竹的台語、華語詩畫作品集「走揣生命地圖」。攝影/陳琣淇

有關書店傳承,潘靜竹認為非常不容易,她喜歡找到一個真正喜歡書的人,並且也十分願意栽培對方,也說就算對方目前資金不夠都不是問題,因為曾經她跟潘大哥也是得到文學家好友的幫助及某些常客長期的捐書,所以經營最重要的是願意投入心力。儘管目前仍未找到能接手府城舊冊店的合適人選,潘靜竹與潘景新依然用滿腔熱血灌溉台灣文學。


採訪側記:

府城舊冊店要過一個通道往地下室走才會到達非常特別,若非有心想尋找,應該不太有過路客會踏進店裡。店的周遭有許多小吃及飲料店十分熱鬧,不過店內的空間很寧靜,空氣也將我們與喧鬧的外面隔離。採訪時有許多常客到店光顧,看到潘靜竹用心介紹書籍給客人時,完整體會到這就是府城舊冊店希望帶給大家的溫暖吧。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CC BY-NC-SA 3.0 TW)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



【惜食自介懶人包:惜食行善網是什麼? 可以做什麼?】

''你今天做善事了嗎?''
行善讓您改變一個弱勢者的人生,
也讓您能得到心中的富足與圓滿。

【惜食行善網】讓您可以隨時隨地的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