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街、公園、捷運 王福瑞用都市聲音創作

【記者葉玉婕、呂聿茹/新北市報導】
王福瑞回憶,某一次在車上經過萬華鳥街,成百上千的鳥聚集,鳥叫如潮水喧囂,層層堆疊,形成如電子音樂般的調變;在搭捷運時,會認真聆聽周遭的聲音,細碎交談聲、角落ATM的聲音⋯⋯等,王福瑞透過觀察日常生活,再將聲音收集,獲得許多創作的靈感。對此,王福瑞說:「置身其中,看似是聲音膨脹的終點,但我卻在其中找到停滯感。」噪音與寂靜呈現相對的關係,使人能在寂靜中感受到極致的吵;也能在吵中找到極致的靜,他強調,聲音是相對的,或許只是我們不熟悉這個音頻,但每個人都有機會從這樣的聲音中找到其魅力所在。


↑王福瑞聲音藝術家,現任教於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系。照片提供/響相工作室

王福瑞出生於台北木柵,患有先天散光,自幼容易感到視覺疲勞,與音樂的緣分始於家庭,國中時期家中就買了當時最新的SONY CD播放器,成為他與哥哥共同喜好音樂的開端,兩人甚至會合資零用錢,定期去唱片行買CD、卡帶。高中上了師大附中,他開始沈浸搖滾與前衛搖滾,進而發現實驗音樂的魅力,同時也看許多實驗電影,實驗音樂追求不帶意義的聆聽,可以是森林中鳥獸發出的聲音或是某個路段的聲音,隨著發展,也可以是用電腦製作的電子音樂。

上了大學,就讀政大統計系,王福瑞說,選擇讀統計一部分原因為了給家裡交代,但他自己卻已經心懷實驗音樂的夢想,創辦了「NOISE」雜誌。大學畢業後,從事過兩年的軟體工程師,後因懷抱音樂夢,進而選擇辭職前往舊金山進修。

1995年,他決定前往舊金山攻讀軟體工程,因為發現自己對軟體方面有天份,儘管沒有專注學業,卻與當地的藝術家保持頻繁交流,印象最深刻的是,與在舊金山認識的創作者去跳蚤市場,尋找音樂相關的電子合成器與效果器,開始了自己最初的類比創作的嘗試,如利用吉他效果器,轉動旋鈕,製造激烈噪音。


從雜誌出發 推廣聲音藝術

 

1993年,王福創辦台灣第一個聲音廠牌與刊物《NOISE》,初衷是想要創造大眾更多接觸聲音藝術的機會,以雜誌的力量分享自己喜歡的作品給樂迷,雜誌裡不只有報導,甚至還有卡帶與CD。

王福瑞分享,《NOISE》雜誌是台灣早期少有的音樂廠牌結合雜誌,專門介紹實驗音樂與國外藝術家,王福瑞透過「郵件藝術(mailart)」,郵件藝術常利用明信片、藝術家自製的郵票作為媒介,寄送小型藝術品,可以包括拼貼畫、詩歌、音樂、聲音藝術等,靠手寫信件與眾多國際藝術家進行交流、訪問,也互相寄賣代理作品,雜誌報導訪問一些做音樂的藝術家,將他們的回覆翻譯成中文,編輯排版後出刊,王福瑞說,他大學時期曾寄信到芬蘭、紐約等藝術重鎮,郵件往返都需要近半年的時間,透過《NOISE》雜誌的發行,王福瑞認識許多好友,如香港、日本做噪音的同好。


數位化推動王福瑞的聲音創作

 

1999年,王福瑞舊金山開始自學音樂軟體,也學習電子感測器相關技術,首次嘗試電腦創作,初期嘗試的作品是聲音雕塑,聲音雕塑是互動式裝置,可以根據人在空間中移動產生不同聲音與光線,意即參與展覽的人在空間中移動時,裝置會感應產生不同聲音。

在音樂體驗來說,類比與數位之間的不同在於,錄製的儲存方式,類比如卡帶、留聲機,數位如MP3、延伸到現代就是各種播放平台,而數位使音樂訊號能在電腦快速運轉,類比音樂則無法在電腦上運作。而隨著聲音數位化,筆記型電腦與軟體的發展,聲音藝術能夠利用聲音軟體,更精準的控制單一音樂元素,達到豐富的聆聽體驗,聲音因此走向細緻與精緻化。

關於數位聲音應用,如《聲鏡》創作,觀眾可以手持聲音感應裝置與作品互動,裝置由晶片驅動,提升觀眾互動性與聲音體驗,王福瑞深感幸運之處在於,數位的出現讓音樂的可能性延伸至極廣的範疇。


從生活中尋找聲音可能性

 

《一聲一城|萬華鳥街》的創作是王福瑞取材自生活的例子,他希望呈現台北實地的聲音,王福瑞便想到之前搭車經過平西路的萬華鳥街,他說,「鳥兒被密集的關在鳥籠中,鳥叫的頻率形成非常奇特的聲音,好似這座人口密集的都市。」;在這個作品中,王福瑞也收集在大安森林公園內的聲音,聲音除了夏日的蟲鳴,背景也依稀聽得見車流的低頻,他說「就算在台北市最接近自然的地方,都還是會聽得到都市的聲音,所以這個城市裡,並沒有真的能遠離塵囂的地方。」王福瑞利用城市中的聲音,創作出一系列關於台北聲音的作品。

同樣取材自日常,作品《感知音景》是王福瑞利用上班搭捷運的時候,錄製捷運開門、關門、人們嬉笑、廣播放送、角落提款機等日常聲音,最終將聲音壓縮,作品讓觀眾感受隱約有很多聲音,有人在講話、也有捷運的聲音。王福瑞挑每天的必經之路,透過一個地方,再到另一個地方,去錄製都市的聲音,他說,這些聲音對人們來說,聽見彷彿也沒聽見,但對我們都是有影響的。


由純聲音轉向聲音裝置:探索聲音與空間

 

2007年,標誌著王福瑞藝術旅途的轉變,他由純聲音轉向專注聲音裝置與純聲音創作不同,聲音裝置將「裝置」與「空間」的關聯性更緊密地結合。

王福瑞從旅行中發現聲音與空間的的關係,如京都的鈴蟲寺,寺中和尚念經的同時,上千隻鈴蟲彷彿構成某種聲音裝置,與佛經相互映襯,帶來獨特的聲音體驗,《聲泡》創作即源於此,透過微處理器來控制麥克風和喇叭產生回響,回響就如蟬鳴,聲泡的產生的回響彷彿置身大自然,又有種太極陰陽的意寓。以2010年《聲點》這個由1000顆喇叭組成的創作為例,在空間中佈滿發聲體、發光體,每個喇叭經由晶片計算產生不同音頻,由數百如點的聲音疊加,在空間中迴盪,帶來全新層次的聆聽體驗,超越純聲音所能達到的範疇。

在聲音裝置的創作過程中,與空間的密不可分的聯繫,讓作品充滿驚喜感,王福瑞分享,純聲音在創作的當下就是朝著你想的方向前進,結果也定會如你所想;但聲音裝置因為與空間有極大關係,所以要到實際空間測試,才能真正感受作品呈現的方式,這正是裝置藝術的獨特魅力,有時結果會不如預期,但也有可能大大超越期待。

「噪音,是我一無所有的開始」,在日本水琴窟,王福瑞發現寺廟中有陶罐不斷發出水滴聲,咚的聲音在甕中產生特殊的共鳴,便將這個聲音錄下來放進作品中。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將不熟悉或是頻繁發出的聲音稱之為噪音,正是這些所謂的噪音,驅使王福瑞找到創作的可能性。


採訪側記:

王福瑞老師很健談,很有耐心的講解聲音這門相較抽象的藝術,讓我們有機會一窺聲音藝術的樣貌,訪問完,讓我反思當代人沒有耳機就會焦慮的心理反應,訪問完,我也開始嘗試會用不同角度看待路上突如其來的聆聽體驗。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CC BY-NC-SA 3.0 TW)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



【惜食自介懶人包:惜食行善網是什麼? 可以做什麼?】

''你今天做善事了嗎?''
行善讓您改變一個弱勢者的人生,
也讓您能得到心中的富足與圓滿。

【惜食行善網】讓您可以隨時隨地的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