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崗80歲海女 帶遊客刮海菜、採石蚵

【記者吳翊羚、林書羽/新北市報導】
80歲的陳罔市阿嬤從事海女的工作多達數十年,年輕時,她跟著媽媽一起到海邊學習如何刮海菜、採石蚵,累積經驗到至今,她也將這項技術傳承給兒子,每次刮完海菜回到家,阿嬤就會將海菜洗一洗,然後分裝包好拿到店面賣,也有販賣石花凍、海燕窩……等等。馬崗的海女們也成了觀光客的導覽員,帶著觀光客到海邊,親自示範如何採海菜、刮石蚵,且需要用到什麼用具,也讓他們親身體驗海女的工作內容,他們希望可以藉由這個辦法讓民眾們了解海女的生活,不只讓遊客更認識了這片海洋,也間接地將海女的文化傳承下去。

除此之外,石在工作隊為了讓民眾認識馬崗的地方特色,如:石頭屋、海蝕平臺、吉和宮……等等,製作了名為「私人土地,請勿擅入」的應用程式,使用葉子作為導航工具,以及使用大自然、導覽員的聲音和角色化的方式讓民眾在故事當中身歷其境並認識馬崗。


↑石在工作隊成員林奎妙(左一)、何睦芸(左二)、陳衍良(右一)與他們製作的「記憶流浪車」合影。照片提供/石在工作隊臉書

馬崗位於新北市貢寮區的東北角,由於馬崗背山面海,擁有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當地除了海產業盛行之外,海女也是相當重要的角色。海女文化在台灣已漸漸沒落,但在馬崗還是有少數的海女持續以下海維生,保存著這寶貴的文化。此外,馬崗的地形和氣候,使居民就地取材親手建立了石頭屋,造就了當地的石頭屋文化,至今仍有居民居住於內,而江家石頭屋四合院也被登錄為台灣的歷史建築。

因為疫情的緣故,國內的觀光愈來愈興盛,許多人原本未曾聽過馬崗,但因為透過網路上的資訊而來到馬崗,也有觀光客特別慕名而來參與海女的導覽活動,體驗海女的工作。馬崗逐漸廣為人知,成為台灣值得一去的觀光盛地。


馬崗的抗爭 居民的堅持

 

上百年前的馬崗居民沒有土地所有權的概念,僅有口頭上向地主承租土地,所以祖先就在土地上,在沒有任何機械的幫助下,徒手用石頭堆砌成石頭屋,並居住在內,再每年固定支付房租給地主,直到2018年居民收到了一封法院的通知,通知他們要拆屋還地、搬離馬崗,頓時,他們也意識到這年開始沒有地主來收錢,經過調查後才發現原來原先的地主已將這塊土地賣給一間土地收購公司,且發現土地收購公司使用了各種名稱到處買土地,打算實行都市計畫,面對這個變故,對居民來說石頭屋是他們順應環境就地取材所打造出可抵禦風浪的避難所,也是從小到大成長的地方,若拆除它就是破壞傳承百年的生活文化,因此居民們向法院拿出每次繳租金的收據,字面上寫著「土地使用費」,證明自己有確確實實地繳納租金,且有權利在土地上建造石頭屋,但法院解釋那無法充分證明為「租金」,所以產生出了「地主」和「屋主」的衝突。

身為文化工作者的林奎妙得知馬崗漁村的消逝危機後,便前往馬崗,展開田野調查,包含馬崗的歷史、文化、漁村文物,向政府申請馬崗的文化資產,沒想到文化資產認定未順利通過,僅有江家四合院在2019年登錄為歷史建築,其他都被認為沒有價值及特殊性。

儘管面臨挫折,居民們和林奎妙並沒有氣餒。他們開始積極參與文化傳承的工作,並培訓海女的社區導覽並對外宣傳海女的文化。同時,林奎妙也邀請了何睦芸和陳衍良一起幫忙籌備當地展覽「石石在在-我們的記憶/技藝展」,讓居民透過展覽更認識自己的家鄉,在此機緣下,三人便於2020年組成了石在工作隊。

然而隨著疫情對旅遊業的影響,台灣國內旅遊逐漸崛起,馬崗的居民透過這個機會不斷分享這個地方的故事和特色,林奎妙則成為了推銷馬崗的使者。經過這番努力,很順利地,有一班觀光公車856原本只從瑞芳開往福隆,現在遊客可以搭乘這班公車抵達馬崗。何睦芸表示在過去兩年見證了馬崗觀光的起步和高峰,他們發現假日的停車位總是停滿,團客也愈來愈多。林奎妙說:「疫情讓很多事情重新洗牌,為馬崗帶來了新的可能。」


潛入海洋深處 罔市阿嬷的海女一生

 

80歲的陳罔市阿嬤,從13歲開始就跟著媽媽一同到海邊採集海菜、石花菜。一路做了幾十年下來,阿嬤對海女的工作熱忱未減。下海之前除了要觀察氣候之外,海浪以及風向都需要評估。「在採取海菜時不能背對著海浪,不然容易一不小心就會受傷、或是被海岸沖走了。」阿嬤邊看著自己手上的傷口說道。她感嘆地說:「以前很多人都在做海女,但是現在老的老了,走的也走了,只剩下兩個人繼續在做這份工作。」

在海女文化中,有一系列獨特的工具和裝備,讓海女們能夠在海中勇敢地採集海鮮和海產。畚箕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工具,它帶有鐵片,可用來收集紫菜等海藻。在退潮時,他們使用木柄尖尾槌和蚵刀用來敲打石蚵的殼,然後用刀片挖取石蚵肉。而防滑膠鞋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在潮間帶行走時,以確保海女的安全和平衡。

馬崗隨著觀光人潮愈來愈多,海女成為了一個獨特的文化資產,資深海女罔市阿嬤除了傳承世代以來的海洋知識和技巧,還在近年來擔起了更多的責任,成為觀光導覽員,帶著觀光客到海邊,示範如何刮海菜、採集石蚵,並教導民眾採集工具的用途。對於阿嬤來說,這不僅是一個機會能夠分項珍貴的知識和技巧,同時,也有助於保護傳統的海女文化,並確保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


馬崗石頭屋 風雨中的堅固之美

 

位於背山面海的馬崗,直面東北季風和颱風的考驗。這片土地上的居民因而就地取材發展出獨特的建築風格,使石頭屋成為百年來順應環境條件的產物。

馬崗的原生石頭屋,多以海邊、砂岩和硓(石古)石為建材,初期,居民以石頭堆砌而成的石頭屋當作居住地。然而,為了避免風從石縫灌入,他們以水泥鋪上外層,讓石頭屋更堅固。林奎妙說有些居民會認為對外講自己住在石頭屋會些許尷尬,所以也用水泥塗在石頭牆上,讓牆壁摸起來是平滑的,看起來像一般平房。但近期石在工作隊不斷告訴居民住在石頭屋是非常有特色的,再加上觀光客也對石頭屋文化感興趣,所以江家石頭屋便帶頭將水泥從石頭屋上刮掉,露出原始面貌。

為了抵禦風浪的侵襲,石頭屋外圍也會建造防浪外牆,以達到防風防浪的效果。馬崗的石頭屋,不僅是個堅固的建築,更是順應自然打造出的文化,成為馬崗獨特的風景。


跨足城鄉 石在工作隊的展覽之旅

 

2020年的「石石在在-我們的記憶/技藝」展覽是一個社區型的展覽,告訴外界馬崗的特色以及故事,當時奎妙和當地的居民借了特色用品,例如海女下海使用的器具等等,放置在展區內,有趣的是,有時居民會臨時需要那些放置於展區的用品,而進入展覽空間,因此就會與觀光客產生互動,並主動介紹這些器具要如何使用並分享背後的故事,使馬崗居民的生活更映入眼簾。

經過這個展覽後,石在工作隊想要再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於是2021年底在台北舉辦了「浪來了:馬崗聚落跨界共議行動」。這獨特的展覽,不僅僅是一個地方的展示,它是一次城鄉連結的冒險。運用獨特的方式將城市的人們引領到這個漁村,讓大家更深刻了解這個地方,不只是風景如畫,還有一個充滿挑戰的故事。

在這個展場中的主角是一個黑盒子,他不只是展示的一部分,更是一個象徵。黑盒子內收納了大量關於土地爭議的報導和文件,試圖讓人們了解馬崗正面臨的土地問題,以及居民為了守護這片土地所做出的努力。而「浪來了:馬崗聚落跨界共議行動」的概念不只局限於馬崗,他也反映了許多地方所面臨的問題。財團的購地、城市觀光的興起,這些都是當代社會面臨的挑戰。展覽的另一部分則將城市與鄉村聯繫起來,透過城市裡的展覽,人們可以在尚未親臨馬崗之前就對這個地方有所了解,睦芸說:「如果真有一天,馬崗居民真要被迫離開這裡的話,你們願不願意再多做一點什麼?」石在工作隊希望民眾透過展覽深深反思。

「浪的遷徙者_與他們的紀念物」展覽延續自《浪來了旅遊接待會所》一展中的記憶流浪車,以「記憶流浪」隱喻「消逝與變遷中的地方」。推車行經台二線濱海公路,將「1970年代遷村的龜山島(里)」及「當下正面對漁村土地爭議危機的馬崗」兩地的離散遷徙記憶串起。

林奎妙表示原居住於龜山島的居民與現今馬崗居民遇到的問題有相同之處,龜山島在1970年代被政府設置為軍事管制區,因此龜山島居民只好搬到大溪生活,之後龜山島改為觀光區後,原居民回島上發現先前島上的石頭屋都已被剷平。所以那些龜山的長輩就會說:「要看石頭屋就去馬崗看。」歷史建築江家的祖譜裡面也有長輩是龜山嫁過去的,奎妙感受到馬崗與龜山島冥冥之中有股潛在的交流,促成了「浪的遷徙者_與他們的紀念物」的主題。


沈浸體驗地方導覽 聆聽馬崗故事

 

「私人土地,請勿擅入」是由石在工作隊的成員陳衍良和何睦芸共同研發的漫遊應用程式,目的是希望創造一個獨特的導覽體驗,讓使用者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地點。打開應用程式,就會開始一系列的漫遊導覽,跟著葉子的指向,走向目的,到了定點便會有導覽員講述這個地點的故事,聽完故事,便可以前往下一個目的前進。透過使用大自然的聲音、導覽員的聲音以及角色化的方式,設計了這款應用程式的程序。不僅是提供導覽,還引入了風的概念,風象徵著大自然的力量,以及在城市中的流動和交流。用戶需要透過聲音和想像力來理解這種風的存在。這個應用程式還使用了葉子作為導航工具,愈靠近目的地葉子就會漸漸從透明變成綠色,目的是為了激發用戶的冒險精神,讓他們沈浸於故事之中,他開玩笑表示有些人沒有冒險精神,害怕跟著葉子走會走錯路,因此團隊也有另外設計地圖的功能,可以清楚知道目的地的方位。

 

陳衍良也特別強調這個應用程式的聲音敘事十分重要,因為它透過聲音來引導用戶,講述故事和傳達信息。用戶需要靜下心來聆聽,使民眾能夠沈浸式地了解每個地點的故事。陳衍良說:「有些人可能會沒有耐心想找兩倍速的功能,但作為藝術家的任性,我們希望大家都可以慢慢地聽完,錯過了是你吃虧。」在「私人土地,請勿擅入」這個應用程式中,可以透過導覽聆聽屬於每個地點的小故事,放慢步調、用耳朵仔細聆聽,對馬崗會有更多的收穫。


採訪側記:

 

因這次的採訪機會,我們才認識了馬崗這個地方,雖然是一個很小的區塊,差不多一小時就可以走完整個馬崗,但也因為很小,所以居民之間的感情非常凝聚,也感受得到居民的熱情,罔市阿嬤還坐在家裡的沙發上和外面經過的路人打招呼,幾乎是在城市看不到的景象。透過石在工作隊的分享,希望能夠讓馬崗的故事說給大家聽,讓大家一同努力守護住獨一無二的馬崗。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CC BY-NC-SA 3.0 TW)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



【惜食自介懶人包:惜食行善網是什麼? 可以做什麼?】

''你今天做善事了嗎?''
行善讓您改變一個弱勢者的人生,
也讓您能得到心中的富足與圓滿。

【惜食行善網】讓您可以隨時隨地的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