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洋彬克服脊髓損傷 協助傷友重返社會

【記者陳姵安、蕭宥潔/桃園市報導】
林洋彬30年前因一場工作意外,從高樓墜落至地下室,造成胸椎以下癱瘓,生活瞬間變了調。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困境,他一度深陷絕望,長年不肯踏出家門,直到遇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的董事長林進興。在林進興的鼓舞下,林洋彬重新振作,加入中心,幫助和他一樣只是身體被困住,其實還有無限可能的脊髓損傷患者。


↑脊髓損傷傷友們正在進行休閒活動。照片提供/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

「脊髓損傷」是指急性外傷性傷害脊髓與神經,由於脊髓的再生能力有限且結構複雜,這種損傷通常會導致不同程度的終身癱瘓,影響心跳、血壓、呼吸、排汗、大小便控制和性功能。根據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的資料顯示,脊髓損傷好發於成年男性,通常由外傷所引起,其中最常見的原因為車禍,其次為高處跌落,再來為職業傷害,此外,依脊髓損傷的位置和嚴重程度的不同,會對四肢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脊髓損傷是不可逆的,只能靠後續的復健治療盡可能恢復,因此復健與訓練對傷者來說非常重要。

然而,除了生理上的挑戰,心理障礙也是脊髓損傷患者需要克服的一道重要關卡,這道關卡沒克服,後續的訓練會難以進行。林洋彬指出,脊髓損傷幾乎為都是後天造成,傷友們一開始通常很難接受,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一步步打開他們的心房,在某些較嚴重的狀況下,傷友甚至會罹患憂鬱症或焦慮症。他自己當初也花了近9年的時間,才慢慢走出受傷的陰影。


逆境裡的相遇

 

受傷後的林洋彬生活受挫,他四處尋找名醫,嘗試過各種偏方,甚至為了治療花光家產,最後他認清一個事實:目前的醫療無法完全治癒脊髓損傷。之後九年,林洋彬把自己關在家裡足不出戶,因無法接受自己受傷的事實,對家人惡言相向。在這段辛苦的日子裡,他遇見了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的董事長林進興。

林進興同樣為脊損傷友,當年受傷時只有19歲,因跟著爸爸進到礦場工作,意外被落石砸中,從此半身不遂。因為不想成為家裡的累贅,他每天花十幾個小時學習如何刻印章,就此有了一計之長。自己的生活能夠自理後,林進興想幫助更多和他一樣的脊髓損傷傷友。他看見許多傷友們離開醫院後日常生活無法自理,找工作也有困難,對家庭和社會都是一個負擔。他認為應該要有一個訓練機構,協助傷友們獨立並擁有一技之長;於是他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1990年創立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協會,1992年,中心開始籌備,當時僅具有聯誼、衛教性質,後來過程中發現脊髓損傷患者其實還有很多潛能尚未開發,因此在1995年正式成立脊髓損傷發展中心,希望能訓練傷友們達到生活自理,早日回歸社會。


從傷痛走出 邁向重建之路

 

在林洋彬躺在家裡的那段時間,林進興的出現拉了他一把。當時,林進興專門到林洋彬的家裡拜訪,希望他能加入中心接受訓練。「一開始我還不相信,直到他帥氣地開車來我家,先把輪椅搬下車,再用自己的力量把身體移到輪椅上,我才驚覺,原來我可以這樣。」在看到林進興的成功案例,還有自己受傷之後仍努力維持、照顧家庭的母親。林洋彬意識到:是該走出來了。他加入了中心,有了同儕的陪伴,他開始學習如何生活自理,從最基本的大小便處理、起床、下床開始,還有對脊髓損傷患者來說很重要的肌肉力量訓練。訓練完成後,林洋彬決定留在中心,為了幫助更多傷友,原本大學念理科的他,轉而唸社工系,並從中心的客服人員開始做起,慢慢升上主任,還攻讀管理碩士學位。


脊髓損傷的專屬訓練與技能培養

 

為了幫助患者早日回歸社會,中心規劃許多課程,包括:生活重建訓練、人才培訓計畫班和生命教育培訓等。生活重建訓練是最基本的課程。在進行課程以前,中心會先評估傷友的狀況,主要是以損傷程度作區分,若是頸椎受傷,屬於比較嚴重的類型,便會確保傷友已經體力恢復足夠才能進行接下來的訓練;皮膚狀況也是評估的重點,脊髓損傷者因長時間久坐,皮膚容易生褥瘡,再加上修復能力比一般人慢,因此需要確認沒有其他需治療的疾病才能進行課程。

生活重建訓練可以說是患者的「中途之家」,它扮演著患者從醫院回歸家庭與社會之間的橋樑,透過密集的訓練與同儕輔導的方式,將原本需要數年的適應期縮短為幾個月的時間。訓練期間會由同是脊髓損傷的訓練員指導,從最基本的翻身、洗漱教起;中心也設有戶外訓練場,模擬出門在外坐輪椅會遇到的各種路面狀況;競技訓練則是有各種球類運動如籃球,訓練傷友的肌耐力、體能與心肺功能,減緩身體的退化;最後還會讓傷友走出戶外,帶領傷友面對人群,搭乘交通工具,提升自行外出的能力。

人才培訓計畫班則分為人才培育班與同儕支持班。人才培育班主要是訓練傷友的電腦技能,脊髓損傷患者因為生理上限制,大多只能從事辦公類型的工作,因此電腦技能對他們日後的職業發展非常重要。課程第一階段為Word、Excel、PowerPoint等基礎軟體操作,還有基礎美學概念、色彩學等,第二階段為影片軟體剪輯、求職履歷自傳撰寫、就業態度、美學觀摩等等。同儕支持班則為因應組織發展需求,主要是培訓中心訪視員,訪視員負責關懷傷友身心靈狀況,並定期進行電訪或家訪。

而生命教育培訓是讓曾經接受中心服務的傷友,透過培訓課程成為講師,以自身生命故事鼓勵更多人,也能讓社會大眾認識脊髓損傷。課程分為初階和進階兩階段,初階課程包含眼神交流、口語表達、臨場問答技巧;結束後便可進行進階課程。進階課程則包含氣氛營造、開場破冰、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演講模式等,經過5次內部練習和中心考核通過,再接受一對一的專門訓練,便可代表中心對外進行生命故事演講。


三大理念 全生涯的規劃與協助

 

根據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的統計,脊髓損傷的平均年齡僅27歲,對傷友而言,人生還有漫漫長路,因此生活重建與後續的職業發展培養都是非常必要的。中心給予這些脊髓損傷傷友們一個安心訓練的環境,在這裡,除了生理上的協助,對他們最大幫助其實是心理上的支持。傷友劉佳羽表示,很多傷友受傷以後會害怕他人異樣眼光而不敢出門,自己來到中心兩年,得到很多同儕的支持才慢慢把心房打開,到現在生活完全獨立,能夠重新回歸社會,也有了穩定的工作。

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成立迄今已成功協助3,000位多脊損傷友重啟新人生,且考量到傷友多半來自藍領階級或經濟狀況不穩定的家庭,中心提供的課程堅持除了伙食費以外,不收取任何費用。「我們就是希望每位傷友都能毫無後顧之憂的來中心受訓」林洋彬這麼說。中心目前的經費來源60%靠募款,30%社會企業,而社會企業是中心自行與企業合作經營盈利業務,如與台灣大哥大合作的客服工作室,剩餘的10%再申請政府補助。

「全人」、「全程」、「全家」是中心的三大理念,「全人」是指涵蓋身心靈的整體照護,「全程」是希望每位傷友從受傷到重返社會,都有中心的關懷,「全家」指的是除了照顧傷友之外,也要關懷他的照護者、家人,解決身體、心理等問題。日前他們更在台北成立了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未來會與中心相互補足,希望能為脊損傷友做更全面、全生涯的協助。


採訪側記:

 

這次採訪了很多位脊髓損傷中心的員工,看到他們即使遭逢人生劇變也不放棄的精神,來到中心從最基本的翻身、起床等開始學習,到如今為其他傷友服務,內心真的非常佩服,希望這份大愛能繼續傳下去,社會也能對脊髓損傷者多一點包容和體諒。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CC BY-NC-SA 3.0 TW)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



【惜食自介懶人包:惜食行善網是什麼? 可以做什麼?】

''你今天做善事了嗎?''
行善讓您改變一個弱勢者的人生,
也讓您能得到心中的富足與圓滿。

【惜食行善網】讓您可以隨時隨地的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