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波OECM認證 122個「自然共生區域」企業參與為主力

文:張怡潔

編按:今(2023)年10月,日本環境省公布122個首波通過OECM認證的「自然共生區域」,希望在保護區外,還能藉由民間團體、在地社群與私部門管理的區域,實現世界各國在去年生物多樣性大會的承諾:2030年前守護全球30%的陸地與海洋(簡稱30x30目標)。這122個自然共生區域中,過半為企業所有。這不禁讓人好奇,是什麼樣的原因激起日本企業參與熱潮?回到台灣,林業署預定明(2024)年下半年公告我國OECM指引,日本的自然共生區域是否有可借鑒之處?


神戶水梯田復耕風景。圖片來源:擷取自《神戸の里山林・棚田・ため池》報告書(CC BY 4.0)

今年10月,日本宣布全國122個地點被選為「自然共生區域(自然共生サイト)」,成為生物多樣性的重點地區,全力朝向國際目標「30x30」邁進——在2030年前確保全球30%的陸地和海洋受到保護。

這30%的認定不僅包含法定保護區,也含括「其他有效保護措施」(Other Effective Conservation Measures,簡稱OECM),即透過人為管理同樣達到保育效果的「類保護區」,日本稱為自然共生區域。為響應30x30目標,日本制定章程,通過認證指認自然共生區域,同時向國際註冊成為OECM。

自然共生區域的定義是,「由政府認定,經由社區、企業、地方政府、民間團體或個人等(不論最初目的為何)透過倡議或行動達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區域」,例如里山里海、環境信託、城市綠地等。當然,每個國家擁有各自的地理條件和歷史文化,發展符合本土特色的OECM是理所當然。然而,日本的自然共生區域似乎不僅將認定標準本土化,實踐方式也正走在一條不尋常的道路上。


罕見的企業參與熱潮

 

日本經濟研究所在今年3月調查了全球共820個OECM區域,有一項有趣的發現。全世界約40%的OECM區域屬國家或自治體所有,只有極少數由NPO或企業獨自擁有。反觀日本則以企業和民間團體為主體,在第一波認證時,高達70%的申請者來自企業,目前122個自然共生區域,超過一半是企業所有。

這不禁讓我們思考:「什麼原因使日本企業如此積極參與?」另一方面,「民間所有的OECM是否比國家更有效率與影響力?」

當被問及參與動機時,多數企業表示是為了增進公關形象。不過,部分企業則揭露了更實際的動機——由於投資者對企業在生態的貢獻有越來越高的要求(如自然財務揭露建議,簡稱TNFD),加入自然共生區域將有利於投資者的投資意願。


今(2023)年9月甫公布的《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建議》(TNFD),建議企業以四大架構(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和目標)開展,揭露營運過程對生態造成的影響、風險和依賴性。圖片來源:TNFD官方網站

然而,談到申請時面臨的挑戰,受訪企業提到了從申請手續到後來的管理、維持成本。他們期望政府能夠提供經費補助,或者就公關或TNFD等方面提供實質的應用支援,例如頒發可在宣傳活動中使用的證書或認定標章等。

看準這一誘因,日本政府很快地推出了配套制度——政府讓已認證為自然共生區域的企業列出需要幫助的項目,開放給那些缺乏土地卻也想參與自然共生區域的企業認購,可以是捐款、購買命名權或對項目進行投資等,認購的企業將獲得政府的證書(support certificate)。

儘管證書不能在市場上交易,卻能做為TNFD框架下企業對生物多樣性有所貢獻的有力證明。目前,政府正積極媒合,預計明年3月發放證書,這一舉措有望進一步將OECM的參與者從大型企業延伸到中小企業,連合企業之力共同保護自然共生區域。


神戶里山:首個認證通過的自然共生區域

 

除了企業之外,里山在OECM裡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台灣,許多淺山地區正面臨著開發與保育的拉扯,相比企業經營,或許私有地混雜的「里山型OECM」更可供台灣參考。

神戶里山是第一波通過認證的自然共生區域,其位於神戶市北區的山田町,由山林、梯田、埤塘等多樣地景所構成約181.8公頃(約40個東京巨蛋)的區域。在過去,這片土地透過村民的農業、伐木等活動讓各種生物得以繁衍。埤塘與梯田生長著稀有物種如朱紅細蟌(Ceriagrion nipponicum Asahina,ベニイトトンボ)、山椒魚(Hynobius setouchi Matsui,セトウチサンショウウオ)以及狗尾草(Tephroseris integrifolia,オカオグルマ)等。里山林更是多種鳥類與植物賴以為生之地。


鄉村是多種生物的棲息地,例如水稻田具有調節水資源、防洪,以及讓人安心等功能。圖片來源:擷取自《生物多様性神戸プラン》報告書(CC BY 4.0)

神戶里山能成為第一波合格的區域,實非偶然。當地政府最早在2011年推動《生物多樣性神戶計畫》。該計畫是對2008年國家制定的《生物多樣性基本法》的回應,強調地方政府需對當地生物多樣性進行保護,並提高民間認知。

今年,神戶市整合過往經驗制定《KOBE 里山SDGs戰略》:「以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基準,透過多元主體的參與和協作,致力使里山成為永續事業。」一如所言,神戶里山的獨特之處就在於長期深耕的在地參與。政府並非靠法定保護或發包工程來解決維護問題,而是延攬民間團體、大學、地主等共同實現里山的永續。


民間團體、大學與公部門一起進行生物監測。圖片來源:擷取自《神戸の里山林・棚田・ため池》報告書(CC BY 4.0)


神戶里山實際做了什麼?

 

神戶里山面臨的挑戰是很多里山共有的,在土地多數為私有地的情況下,高齡化和繼承者不足使得當地的梯田和埤塘逐漸被遺棄,棲地在缺乏管理下漸漸惡化,急需保護的稀有物種因此消失。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地居民最早在2012年展開了自發性的割草活動。

為了更有系統地保護物種,政府在《生物多樣性神戶計畫》的基本策略下,於2015年協助農地與埤塘的地主、在地保育團體和神戶大學共同組成「里地・里山の保全推進協議会」。大學與民間團體定期辦理清除雜草、清理埤塘等活動,並對山椒魚進行監測,同時在專家的指導下實施環境DNA調查,透過在地社群進行長期的數據搜集及環境監測。地主則提供技術支援或是出租農地,提供給志工復耕以保護梯田的生物多樣性。


地方政府退居後方支援

 

政府在這些活動中扮演著後端支援的角色,包括協調和聯繫地主與市民,允許協會進入私有地,提供補助金,或作為活動協辦方提供支援。同時,政府與大學也積極推動人才培育,實施「神戶Next Farmer」計畫,放寬過去需要一年培訓才能從農的規定,允許民眾在工作之餘參與約100小時的短期農業培訓,完成者可以從事小範圍的農業,讓農業參與更加靈活,彌補年齡斷層。

今年,神戶市再接再厲發行了用於活化里山和生物多樣性的「神戶SDGs市民債券」,總額為25億日幣。市民可以10萬日幣為單位購買債券,期望讓參與者擴大至全體市民,共同守護神戶的里山與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保育活動協作關係圖。圖片來源:擷取自《生物多様性神戸プラン》報告書(CC BY 4.0)

如同神戶市長久元喜造在〈KOBE 里山SDGs戰略〉中所提及:「為了持續保護生態多樣性,市民、企業、學校、非營利組織、政府等多方主體彼此聯繫,共同合作是必要的。」神戶里山目前正積極嘗試各種方法,創造獨有的現代里山經驗。


參考資料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補助廣告經費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CC BY-NC-ND 4.0)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



【惜食自介懶人包:惜食行善網是什麼? 可以做什麼?】

''你今天做善事了嗎?''
行善讓您改變一個弱勢者的人生,
也讓您能得到心中的富足與圓滿。

【惜食行善網】讓您可以隨時隨地的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