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科技 央大協助監測在地海岸

【記者彭薇、楊明敏/桃園市中壢區報導】
桃園海邊是許多人喜歡的旅遊勝地,但過去為了振興經濟發展,海岸遭受了環境汙染,桃園在地人開始反思環境共存的問題,身為桃園在地人的方佳南,本身不是相關科系,透過興趣驅使之下,從小就喜歡科普地科知識的她,和中央大學專業領域攜手維護這片土地。繪製藻礁地圖、石滬建模,利用科技來分析海岸環境,用專業的科學資料去判斷開發會對環境的造成什麼樣的傷害。


經濟發展與生態的對立

 

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畢業的方佳南,原本從事唱片行銷工作的她,因為結婚的關係,回到原本生長的家鄉桃園生活。起初進入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當行政人員,2015年因為學校要替桃園市政府寫海洋政策白皮書,開啟了對海岸的密切關注,除了針對桃園海岸由北到南的居民舉辦公聽會,也向地方社區理事長及里長等等意見領袖去做深度訪談,了解他們對於這片海岸的期許、認為海岸有什麼樣的問題,獲取他們希望政府該如何處理解決的建議。


↑學生練習操作無人機來拍攝海岸生態。照片提供/中央大學

「在那個有潮來潮往的,我們所謂的潮間帶或是海灘、沙灘,也許它會屬於農委會林務局的防風林;但也有可能是從河堤邊流出來,是屬於經濟部河川局。」方佳南說,民眾想要去改善垃圾、汙染等問題,必須要先釐清那塊地到底屬於誰管,造成民眾處理時到處碰壁,因此政府開始成立專責單位,也加強中央大學去做一個常態化的海岸環境監測資料,就像是對海岸定期的健康檢查。

早期桃園為了經濟快速發展、不想付出太多成本,把工業區直接設在海邊,讓排放的廢水直接流入海裡,不用做額外處理,多年下來,海洋破壞的問題慢慢浮現,大眾開始意識到汙染的嚴重性,但工業區早已存在於海邊,那這片海岸能如何發展?

除了朝向對環境破壞力較低的產業發展,也推動環境教育,例如生態旅遊體驗,讓來到這片海岸玩的遊客能在過程中有保護海洋的意識,理解海洋廢棄物的嚴重,做到垃圾減量。

以上是政策面的部份,但若讓市政府和海岸社區居民直接溝通,恐因各自立場產生衝突,因此透過中央大學的這場USR計畫,讓大學地科院做為主力去規劃,也作為雙方立場的橋樑。


↑學生練習透過無人機來拍攝海岸生態、監測環境變化。照片提供/中央大學


央大團隊加入後帶來的科技

 

中央大學地科院繪製藻礁地圖來解決長期缺乏完整資料庫的問題,透過無人機操作,設定一天飛哪一段的飛航任務,無人機會掛載一個光學雷達,掃射下面藻礁不同高度所反射回來的高度資料,再透過這些資料回去建模。


↑無人機配置光學雷達製作藻礁地圖原理。照片提供/中央大學

另外也在海潮間帶架設儀器,蒐集沙子混濁程度的固定採樣資料,也用透地雷達去佈線,把地電磁架設在海岸邊,等它掃射資料訊號圖層,再去分析出來,這樣就可以看出哪一段海岸屬於藻礁、藻礁的厚度有多少、藻礁的狀況如何。用這些盡量不侵入破壞環境的方式,把這片海岸的環境資料慢慢建立起來,有了這些資料之後,知道這塊地長什麼樣子,對未來不管政府還要再進行什麼樣的開發措施,都能有一個明確的科學資料參考,不是憑感覺或想像做的大概推算,能知道藻礁的實際範圍多大、最前緣是否還需要更多的保護方式,並且知道藻礁在靠近內陸的方式大概還有多少,針對在內陸的(比較沒有生態系的)藻礁,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管制規範,減少環境損失。

這個計畫同時也實踐了讓中央大學老師、學生本身的專業結合於在地,不把自身所學拋棄在外面,而是將本身就在做的相關研究,例如石滬建模、藻礁地圖,把研究地點直接移到了在地的桃園海岸。


↑運用無人機拍攝後製作藻礁地圖的流程。攝影/楊明敏


海岸居民盼與環境好好相處

 

方佳南的外婆家正巧位於藻礁保護區的前頭—永興社區,小時候回外婆家就會去海邊玩,方佳南感慨的說:「慢慢長大之後,海邊的變化已經越來越大,比如說蓋了西濱公路,很多地段就被徵收走。」當時雖然會覺得桃園未來能蓬勃發展,成長過程中,方佳南對這座海岸有許多不同的想像,但長大後實際回來看,以為的積極開發可能帶來一些好處卻是有落差的,更多的是環境的破壞,沒有帶來更好的生活環境,更多年輕人離開海邊,留下的是更多年長的長輩。

還好透過中央大學的這場USR計畫,與海岸邊居民交流後,發現他們也自覺到這環境需要改變,不能再用以前的經濟發展那一套去發展自己的家鄉,「因為那個對家鄉不是那麼好,是你怎麼樣跟環境一起共同生活相處,你家鄉才會過得比較好一點。」方佳南說。


讓地科專業成為科普教育

 

「針對藻礁的一些科學的數據,這是我們義不容辭必須要做的,因為這是我們的專業。」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顏宏元教授說,例如從海洋汙染、海水的濁度,以及漂沙累積太厚可能把藻礁蓋住的問題,這些過程很多民眾可能分不清楚什麼是藻礁、什麼是珊瑚礁,所以不了解大家到底是要保護這個石頭,還是保護生態。

因此後續會朝向讓民眾知道藻礁到底是什麼,我們保護的不是藻礁,是藻礁所衍生出來的生態。再用科學數據去讓民眾知道生態的問題,試著把這些數據轉譯成讓民眾能理解的方式,到底真正的藻礁我們該如何去保護,怎麼在既有的藻礁礁體基礎上減輕、移除,也避免淤沙、汙染物及人為干擾進入藻礁保護區,讓民眾成為公民科學家,讓他們在參與的過程當中能更認識自己所生長的這片土地。


↑計畫共同主持人顏宏元老師。攝影/楊明敏


採訪側記

因為自己也是土生土長的桃園人,桃園的海邊也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對於海岸的破壞也很是心疼,有很深刻的感觸,大家對自己家鄉土地多少都會有深厚的感情,或許在經濟層面,需要有更大的利益而被迫開發,希望能透過專業領域的加入,讓海岸邊居民都能快樂的與生態共存,保留原本的樣貌。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CC BY-NC-SA 3.0 TW)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



【惜食自介懶人包:惜食行善網是什麼? 可以做什麼?】

''你今天做善事了嗎?''
行善讓您改變一個弱勢者的人生,
也讓您能得到心中的富足與圓滿。

【惜食行善網】讓您可以隨時隨地的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