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母培訓計畫 帶來宅經濟新希望

善心 2022-12-25

【記者陳品宇、陳誼芬/台北市報導】
近年來少子化現象依舊不斷加劇,雙薪、無子女的「頂客族」逐漸成為一部份的現代家庭新型態。社會上不免有迷思認為:既然嬰兒變少,需求減少,那保母在可預見的未來將變成夕陽產業。然而事實卻可能恰恰相反—隨著父母皆須工作的雙薪家庭比例抬升、與疫情共存的環境,加上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進行式,社會上對於保母的需求可說是不減反增。

彭婉如基金會近兩年投入千萬資金,以就業獎助金為誘因,同時提供實習制度、就業輔導,包括陪同簽約、居家訪視等,讓婦女們能無縫接軌轉職,也希望能夠吸引更多職業婦女轉職居家保母。


人力供不應求 保母荒不容忽視

 

目前任職於彭婉如基金會居家托育部研發組組長的李庭欣表示,保母培訓計畫的出發點來自於觀察到保母人力資源的短缺,並且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台灣政府近幾年開始推動少子女化對策計畫,試圖解決現代家庭基於房價、物價、家庭結構等原因而「不敢生小孩」的困境。

少子女化對策計畫著重的要點在於藉由補助降低父母的托育負擔,讓家長願意送托,但是卻忽視了托育人手嚴重不足的問題。若無法在住處附近找到合適的托育對象及場所,最終仍必須要待在家裡照顧孩子。


↑托育需求並沒有因少子化現象而縮減,找到方便、適合的托育環境對父母來說更是一大考驗。照片提供/彭婉如基金會

李庭欣指出,目前台灣的家外送托率在17%上下,而在少子女化對策計畫中,政府設下2024前年達到23.16%的目標。這個數字代表甚麼?2021年,台灣未滿2歲人口目標為72176名托育名額,與目前的實際托育收托量差了近兩萬。換言之,縱使保母與托嬰中心各自負擔一半的托育量,且以每名保母負擔兩名嬰孩做計算,仍需要在這兩年內增加超過4500名保母才能成功達標。

此外,這數字還尚未將保母產業老化的危機納入考量,根據統計,年紀在60歲以上的保母占了將近四分之一,未來五年內可能會有6500名上下的保母陸續退休,在服務量需要擴充之際,保母人力卻快速老化。


借鏡國外 協助轉職保母無縫接軌

 

嬰孩托育是社會福利的其中一項,而歐洲國家的完善制度更是各國爭相效法的對象。李庭欣也舉德國做例子,早在近20年前,德國就透過法案的修正積極增加公共托育服務。也透過經費的增加,不斷擴充托育名額。在政策施行的11年間,托育覆蓋率大大提升了20%。而這也代表,充足、健全的托育環境才是緩解少子化的決定性因素。

依現行規定,成為保母的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取得托育人員職業證照;第二種是取得相關科系所(保育、家政、護理)的畢業證書;就算是沒有相關學經歷,也能透過126小時的托育人員專業培訓課程取得登記為保母的資格。只要符合任一條件,就可以跟彭婉如基金會管理的七所托育中心申請加入培訓計畫。

培訓計畫中,彭婉如基金會的目的不只在於招募人力,也希望能協助新進保母們穩定就業。這些保母們不一定出身自本科系,也並非全部都曾就業過,甚至可能只有照顧自家小孩的經驗。因此如何幫助缺乏第一手照顧經歷的菜鳥保母們穩定、順利上手托育工作同樣是彭婉如基金會注重的課題。

除了提供金援,像是連續托育滿1年可領3萬元獎助金,補助20間托服中心招募人力。在培訓人手上,彭婉如基金會規劃未來由15名資深保母帶領50名新手的實習機會,也會陪同與托育家庭簽訂合作契約;同時也會密集訪視,連續三個月到新加入的保母家裡探視,在工作初期讓保母們有人能陪伴,並且了解近期收托情況,確保目前的服務都是安全無虞的;也能及時和保母們討論在工作上面有沒有遇到困難,致力於建立不只是對家長友善,對保母也友善的托育環境。


收入生活皆穩定 家家有本育兒經 

 

過去曾經在餐飲業工作,如今投身職業保母產業的許馨文表示,自己因為有女兒的關係,才決定轉職居家保母。雖然並非本科系出身,但許馨文因為對保母產業有興趣,自發參與培訓課程,也一度過著半工半讀的生活。目前除了照顧自己的孩子外,也另外收托一名兩個月大嬰兒,保母的一天工作時間雖然超過10小時,但內容大多固定且不緊繃。「以滿足生理需求為主」,許馨文說,小孩子生活中需要的其實不多,用餐及睡眠時間的控制是核心內容。除此之外,也會每天記錄嬰兒日誌,跟家長定期聯繫,確認怎樣的托育內容會符合父母的需求,以及家長在照顧上在意的點又是何者。


↑許馨文投入保母培訓順利轉職,除了薪資穩定外,也能夠安心的在家照顧小孩,不因工作而犧牲陪伴孩子的時間。拍攝/陳誼芬

彭婉如基金會長期以來推動培訓課綱能夠多增加實作部分、並且能具體化、分項化、清楚化,讓保母培訓課程能以就業為導向,而非讓想領補助的人來瓜分機會,這項目標也在2022年實現。在126小時的培訓過程中,安排了一系列課表,包括兒少法規的認識、嬰兒健康管理、嬰幼兒基本照護技術,如餵食、洗澡等,還有照顧環境及每日時間表的制定與規劃,更包括了嬰兒不同發展時期的特徵介紹。

在課程中,讓許馨文最印象深刻的是心理課程,包含了該用什麼樣的心態照顧小孩、面對孩子不受控的情形又要如何調適等等,也讓她了解到面對小孩,更須保持耐心及愛心,不應該有任何外溢的負面情緒。照顧學齡前的孩童是費心費力的事情,而孩子雖然不懂事、無法理解大人的行為,但也正因如此容易有樣學樣,一點小情緒都會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此外,許馨文也認為保母工作反而帶給自己規律的生活,過去在餐飲業生活作息時常不固定,晚睡早起是家常便飯,現在為了要照顧托育的小孩,必須以身作則,每天都早早入睡,也是不小的收穫。而未來她也希望能繼續從事保母工作,如果能力允許,也考慮轉成到府式的保母。

來自上海的于海麗過去同樣是名家庭主婦,在孩子進入小學並搬回台灣後,基於想找份能兼顧家庭的工作,便在朋友的介紹下投入保母職業,目前照顧的兩名孩子皆為1歲。于海麗提到,帶自己的小孩與保母最大的落差便是專業度及經驗,經過了帶自己小孩長大以及保母培訓課程,如今在保母工作上更能夠得心應手。「家長沒有下班時間」,于海麗笑著說,跟之前比起來,現在照顧孩子是職業,因此能更加專注,如今的生活也更加規律。

不只如此,于海麗一提到彭婉如基金會陪同簽約的服務就頻頻點頭,「如果沒有她們的話,(自己)應該會簽得稀里糊塗的」。她憶及,首次與孩子父母簽訂合約時,彭婉如基金會的工作人員會將合約上的內容逐條詳細說明,一張合約可以簽到一、兩個小時,大大降低了收托兩方的不安。

而在培訓課程中,最令于海麗感到特別的是急救課程,不管是對孩子、對自己以及家庭都很重要。正所謂防患未然,保母培訓課程中對於于海麗帶來最大的改變莫過於敏銳度,她曾經留意到,其中一個寶寶的腳形狀不太一樣,無論是走路或是爬行的動作都有些微的不同。但因為不太明顯,如果沒有受過專業培訓基本上很難發現,於是她趕緊叮囑家長要尋求醫生建議,這才發現到寶寶的肌力發展出了問題。

而這份敏銳度同樣幫助到了家人—前陣子于海麗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了一直晃動頭的狀況,同樣是相當輕微的動作,就連丈夫都認為孩子是在學校跟同學學來的,但于海麗下意識認為「有問題」,便帶去給醫生檢查,一問之下才得知這樣的動作是類妥瑞氏症的一部份。及時獲得醫生建議後,她了解到自己平時該注意是否給孩子太大壓力,也調整了自己的育兒模式。


推動社區保母支持系統不遺餘力

 

過去保母產業在沒有法令規範之前,變得像是一個「人人都有辦法做的工作」,在品質、收費方面難以控管,隨之而來的是亂象橫生。尤其是在選擇托育對象時,大部分的家長除了考量到經濟條件,也會重視托育服務帶來的信任程度,因此托育人員是否有接受合理的訓練、服務模式是否有合宜合適的管理都會影響到家屬的托育意願。

因此長年以來,彭婉如基金會積極推動社區保母支持系統,從1999年開始在社區發起保母培訓班,訓練社區女性參與保母工作,除了做好專業訓練,也建立初步的篩選機制及管理基礎,讓家長們在住家鄰近處就能找到安心的托育對象。此舉也提高社會對保母議題的重視,進而推動成為國家政策。在兒童局創建社區保母系統時,彭婉如基金會也一同加入這項計畫—希望透過相對明確系統性的管理,讓保母的托育品質維持在一定的水準。


↑李庭欣認為保母產業走向制度化不只讓家長對品質安心,也能夠合理保障保母們的權益。拍攝/陳誼芬

在保母培訓班開辦的15年後,居家托育人員制度終於正式登記上路,也為保母的法治化跨出了一大步。2016年起社區保母系統在與社會局合作下更名為「居家托育服務中心」,輔導管理所有的居家托育人員,「補助」加上「管理」的模式確立了保母制度的結構化。不僅讓家長在選擇保母上品質有保障,收費也能滿足供需兩方。


破除低生育率魔咒 打造育養友善環境

 

2021年,台灣的物價指數創下近十三年新高,今年仍持續上漲。如沒有辦法滿足托育需求,台灣家長可能會無可避免地落入長時間的育嬰假,造成職涯中斷、收入銳減的負面效應。

保母培訓計畫從去年10月開始執行到現在,彭婉如基金會在全國七處的居家托育服務中心招募到約120位新加入保母,其中約有七成加入計劃。在這段期間所有新領證的保母平均收托數為1.41名,但加入計畫且執業達半年的保母平均收托數可達2.21名。這個數字背後的意義在於,這項就業支持計畫除了提供誘因鼓勵更多人加入,在接受就業輔導之後,保母的工作能更快趨近穩定,不只平均收托人數隨之成長,薪資待遇也有所提升,與正常的全職工作並無太大差異。

「在學齡前托育服務的討論內,如果把它視為是一場舞會的話,那保母居家托育這塊就是一位『一直不被受邀的仙杜瑞拉』」,李庭欣以灰姑娘的故事做例子,指出保母為台灣社會承擔了大量的托育服務需求,可是居家托育這塊在政策上或媒體報導上卻鮮少被重視。


↑為了推廣保母培訓計畫,彭婉如基金會深入社區,希望能鼓勵更多家庭主婦、主夫們參與。照片提供/李庭欣

在計畫初期,彭婉如基金會絞盡腦汁想讓民眾得知這項訊息,除了舉辦記者會、至各地發送傳單,也曾聯繫政府單位希望能協助宣傳。這都是希望培訓計畫能發揮拋磚引玉的效用,創造新一波的「宅」經濟,讓雙薪家庭內的父母,甚至祖父母不必因為育兒而退出職場。畢竟打造對育兒友善的環境,就有機會提供給家庭更好的成長環境,對整個社會結構都是正面效益,也才能實質意義上地對抗步步進逼的少子化危機。


採訪側記

在採訪時庭欣將許多的數據製成精美的圖表讓我們一目瞭然,過去我們曾經以為社會上的托育資源是充足的,無論是幼兒園及保母數量應該都足夠負擔社會需求,特別是少子化後更應如此。沒想到透過這次訪問才發現雙薪家庭的增加,反而是彰顯了政策上對於打造友善托育環境有許多值得進步的地方,如何扮演好家庭與保母之間的橋樑,相信也會是政府的未來課題。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CC BY-NC-SA 3.0 TW)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



【惜食自介懶人包:惜食行善網是什麼? 可以做什麼?】

''你今天做善事了嗎?''
行善讓您改變一個弱勢者的人生,
也讓您能得到心中的富足與圓滿。

【惜食行善網】讓您可以隨時隨地的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