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變夾心餅乾 童心協力做好爸媽

【記者陳品宇、陳誼芬/台北市報導】
「你去跟爸爸說,叫他不要太過分」「回去跟你媽說,叫他不要太自私」。孩子的父母,你是否曾向孩子說過類似的話?孩子,你是否有相似的經驗,像夾心餅乾一般,被卡在父母的爭執之間?

離婚事件無論對父母或子女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離婚過程中,若沒有處理妥當,會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傷疤,成為揮之不去的陰影。對此,兒童福利聯盟離婚親子維繫組在2021年成立童心協力合作+。童心協力合作+顧名思義,「離婚夫妻同心協力為孩子盡一份心力,不因離婚使得孩子收到的關愛減分」。因此,童心協力合作+致力於服務除受到保護令以外的一般離婚家庭,只要離婚夫妻雙方同意,便能開啟服務。目前服務項目包括陪同親子會面、家事商談、共親職教育等。


好好「溝通」做好父母

 

副組長吳欣儒說,許多家長在離婚事件發生時,不避諱在孩子面前數落對方,讓孩子在過程中除了擔心風暴不知何時或如何結束外,也可能會將父母的爭吵詮釋成是自己的責任,因而感到焦慮,甚至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同。舉例來說,呂安君督導曾服務過一對長年在法院爭取監護權的離異夫妻,這個家庭中的姊姊長期被卡在父母雙親中左右為難,加上每次與非同住的媽媽會面時,都會對同住的奶奶和爸爸心生愧疚,難以面對。因而在某一次上課時出現解離的症狀,也就是在壓力極大或受到極深的創傷時,精神與現實分離的狀況。當時學校老師無論如何呼喚這位姐姐都無法得到任何回應。


↑童心協力合作+陪同親子會面服務,提供安心的環境,讓親子能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好好修復親子關係。圖片提供/兒童福利聯盟

童心協力合作+的陪同親子會面服務,便是在離婚家庭中擔任溝通的橋樑。例如,有一對夫妻已經離婚十年,但卻不斷向法院聲請改定監護權。呂安君居中調解,聆聽父母雙方的說法後,才發現孩子原來是在父母之間選擇能給自己最多禮物、最少壓力和生活規範的一方,並煽動該方爭取改定監護權。在父母雙方知道後,孩子坦承,是因為雙方都不溝通,才給了他機會這麼做,這是父母自己造成的。呂安君提醒孩子的父母,「你們的孩子從幼稚園就這樣嗎?你們希望他未來繼續這樣嗎?」讓孩子的父母警醒,帶著孩子一起去做家族治療,透過治療師協助分析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式,讓家庭變成更適合小孩成長的環境。


想幫孩子要先接住父母

 


↑呂安君督導從事離婚親子維繫服務多年,作為親子間溝通的橋樑,減少離婚對親子造成的傷害。攝影/陳品宇


談到服務過程中最辛苦的地方,呂安君說,是「解開父母的結」。他認為「想幫孩子要先接住父母」,必須先讓孩子的父母思考為何他們會在這段關係中感到受傷,「唯有他們的傷被看見,他們才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思維」當他們意識到問題的癥結點後,才能回到父母的位置上,為孩子著想。

例如,呂安君說,曾有一對離婚夫妻因為自行交付,也就是夫妻自行在外碰面,將小孩暫時交給另一方照顧時,時間難以協調,因此在進到會面中心的服務之前,爸爸已有超過半年未見到小孩。為了讓父母之間的關係能有轉變,孩子透過社工協助轉達父母,他說,他其實想照顧父母雙方的感受,也很擔心兩人會感到寂寞,但他認為在會面中心見面並不是解決之道,在外自行交付是一件再正常也不過的事。

此外,該名小孩也說,過去父母自行交接時,經常把他一個人留在原地等另一方到來。他說,即便雙方都不講話也沒關係,他只怕自己會在等待的過程失蹤而已。經社工轉達並協助父母商談後,小孩話語的力量感動了父母,他們開始向對方表達過去未曾說出口的歉意與感謝,並找出導致夫妻失和的癥結點。最後,雙方談好,會為了孩子互相合作成為好的父母,也會自行在外當面交接,並擬定兩人之間關於照顧孩子的詳細規定。最後小孩也能經常和爸爸碰面,甚至能到爸爸家過夜,享受了父母雙方的關愛。


回到父母的角色看孩子的基本權益

 

許多夫妻在離婚的當下,第一時間思考的大多是爭取財產和監護權,而非聆聽孩子的情緒和真實想法。吳欣儒舉例,有些家長會因為照顧孩子的時間多一天、少一天而斤斤計較。吳欣儒想引導家長們仔細思考,「這到底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的需要?」離婚本就是十大壓力事件之首,身處在暴風中的家長無法顧及孩子是可以理解的,因此童心協力合作+希望能作為媒介,給親子一個新的機會,「回到父母的角色,目光看孩子,而不是對方的錯誤或是自己的委屈。」吳欣儒說。


↑吳欣儒呼籲離婚夫妻採納共親職的觀念,並尊重孩子的基本權益。攝影/陳品宇

吳欣儒認為,童心協力合作+的服務理念,並非一般人所熟悉的,使得許多人無法輕易採納。例如,小孩是一個個體,而非父母的財產,他有自己的表意權。有些家長會問,難道什麼都要聽孩子的嗎?吳欣儒解釋,傾聽孩子的心聲和照著孩子說的做是兩回事,希望父母能夠關注孩子的需求。

此外,離婚家庭的孩子不是單親家庭的觀念,也是童心協力+想強調的。只要孩子的父母雙雙健在,那麼享有父母雙方的關愛,就是孩子的基本權利。未來,吳欣儒希望有越來越多人能採納這樣的觀念,讓離婚夫妻「共親職」,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做最好的爸媽。


採訪側記

採訪過程中,欣儒和安君非常仔細的向我們介紹服務過的案例,帶著我們從細微之處出發,釐清離婚夫妻的情緒究竟從何而來?也思考對於某些權益的爭吵到底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要出一口氣?我們認為,這樣的思維模式其實適用於生活中的各種大小爭執,若我們能釐清情緒的源頭,並用冷靜理性的方式去溝通,或許就能減少衝突發生和對彼此的傷害。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CC BY-NC-SA 3.0 TW)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



【惜食自介懶人包:惜食行善網是什麼? 可以做什麼?】

''你今天做善事了嗎?''
行善讓您改變一個弱勢者的人生,
也讓您能得到心中的富足與圓滿。

【惜食行善網】讓您可以隨時隨地的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