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再生藝術 歐勳洋行走向創意減廢路

【記者蔡嘉謙、胡孟歆/台中市報導】
熱愛海洋的林雯君,在看見垃圾破壞大海的生態後,開始反思自己是否能為環境污染做出一絲改變。於是喜愛創作的她,決定設立歐勳洋行,利用藝術來訴說環保議題,並收集生活及海洋中的垃圾,將污染物轉為藝術品,向大眾傳達減廢理念。


看見湛藍海洋 點燃保育之心

 

「海洋能夠讓我開心。」三年前一場在蘭嶼的旅行讓林雯君愛上了當地的環境,相當熱愛海洋的她,也在潛水活動裡從中瞭解到污染對湛藍大海所帶來的變化,於是林雯君開始思考自己是否能做出行動,來降低海洋污染所帶來的破壞。從小就喜愛手工藝、繪畫DIY的她,也重拾了年幼時的夢想,拿起畫筆及工具,靠著自身的力量,在台中潭子開設了屬於自己的海洋創藝工作坊-歐勳洋行,林雯君表示結束蘭嶼的旅行後,也開始接觸公共環保議題等事務,於是更想透過自身的能力為地球環境盡一份心力,並維護自己最熱愛的海洋,「我想要維護自己喜歡的東西,希望十幾二十年後,我還是可以看到我喜歡且漂亮的東西。」


歐勳洋行創辦人林雯君與工作室合影。攝影/蔡嘉謙

談起自己與繪畫、藝術創作的淵源,林雯君透露自己並非相關科系出生,除了從小的興趣之外,二〇一一年在加拿大的旅行,更是讓她加深了自己開設一間手作工作坊的信念。在旅程裡,林雯君前往了當地一間社區型的藝術中心,裡面的風氣相當自由,不論民眾想要做手作、繪畫甚至種菜等,都可以隨性發揮;藝術中心內豐富的材料庫存及開放、愉悅的創作空間,更是深深吸引了林雯君,對比台灣多為才藝教師單獨授課等開課模式,她希望台灣也能擁有一間如加拿大藝術中心般開放的創作空間。從加拿大回國後,這個理想也在林雯君的心中撒下了一顆種子,而在結束蘭嶼的旅行後,這個想法更是在她內心逐漸發酵,於是二〇二〇年三月她則開始了歐勳洋行的試營運,四個月後,歐勳洋行創藝耍廢室的空間也正式啟用。


重生後的廢棄物 創造會說話的藝術品

 

在大眾的既定印象裡,藝術創作所使用的材料繁多且多為一次性用品,因此在製作一件藝術品時,其產生的垃圾數量也可能較為龐大。不過在歐勳洋行內,大多數的材料皆是從生活及海洋廢棄物所搜集而來,而主要的來源也為林雯君個人的廢棄物為主,例如吃完龍眼後所剩的枝葉,或是飲料喝完所留下的塑膠瓶蓋,透過在歐勳洋行內創意力的發想,皆能將這些將丟棄的用品轉化為一件件美麗的藝術品,且減少了更多新材料的消耗,並同時利用藝術創作來傳達減廢的概念。

林雯君透露除了平時會留下生活廢棄物之外,去潛水時也會到海邊觀察是否有其餘垃圾可以撿回來再利用,憶起某年端午節的場景,她表示自己會特意搜集包肉粽的棉線,儘管有些泛黃,但在創作上依舊是一件全新的素材。瀏覽起店內的桌子、收藏櫃,林雯君分享自己皆是把閒置的門板或化妝台抽屜進行改造並重新上漆,將之轉為店面傢俱的擺設,「東西都還很好用,為什麼要丟掉?就少了一點垃圾了嘛,生活中所有東西都能是素材。」林雯君說。


抽屜隔板拆解後,搖身變成牆上的裝飾隔板。攝影/蔡嘉謙

不同於一般的才藝教室,林雯君希望大眾擺脫掉藝術創作的制式SOP過程,只要來到歐勳洋行,在恰巧有材料的條件下,就可以自行發揮,每一個人皆能當起獨一無二的藝術家。然而,當民眾遇到創作瓶頸時,除了能夠參考歐勳洋行內含的課程之外,林雯君也會提供一本「靈感小書」幫助大眾從書中找尋靈感,而書本也是從廢紙箱製作而成,在每一個細節上皆將藝術及環保相互融合。林雯君說,「每個人都會有想法,創作者在看見東西後,腦中就會自然激盪出靈感,創造出屬於自身風格的作品。」

目前歐勳洋行並無固定開設課程及活動,林雯君表示在前年開幕時為了要招攬客人,於是不斷地思考要舉辦什麼活動,或是與其他手作老師合作,但在這些活動之下,她也逐漸感受到招生的壓力,因此則轉變經營模式,就算僅有一人來店,但店內所有活動也都歡迎參與。曾參與歐勳洋行活動的民眾李俐君表示,其實都很清楚,儘管是創作,也是延緩它們變垃圾的時間,對我們來說這仍不是循環經濟,只是多繞幾圈再進到垃圾桶,「只是歐勳做這件事情,會震懾到說原來這東西也可以是創作的素材。」


創作者的寂寞 減廢路上的阻礙

 

「不知道你們這代還會不會有這種觀念,長輩覺得走這條路會餓死自己。」林雯君表示,在如此的觀念下,她也並未由科班出身學習繪畫,不過自小對於繪畫的熱愛,讓她在加拿大的旅行中,擔任起水彩課的助教,協助老師準備上課教材。而在如此的機會下,林雯君更在擔任助教的八堂水彩課之中,奠立起自己未來八年練習的基礎,從加拿大回國後,她也重拾了拿起畫筆的動力,並更加確立自己喜愛繪畫的初心。

在創立的路途中,從決議創店到準備的所有手續過程每項皆相當繁雜,而在台灣疫情最嚴峻的期間開幕,更是讓林雯君為了減少開店的支出,只好選擇並非在最接近自己客群的區域開店,「這邊也是為了省錢。那時是疫情正嚴重時要開幕,其實疫情也還沒結束,要在一個接近我客群的地方開店,成本非常高。」

目前專營歐勳洋行的林雯君也表示,自從前年八月離職後,約準備半年的時間才於三月進行試營運,而在籌備的數月內,除了家人及朋友關懷等壓力之外,也要上網做許多功課外,並去學習理解自己不曾感興趣的事務,「人家說你想要做喜歡的事情,就必須得要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包括我剛剛說的招生壓力。」

另外她也透露,最大的阻礙則是,自己作為一位減廢的創作者,但創作的過程中仍會產生許多廢棄物,非常難做到百分之百的零廢棄,而這同時也是許多環境教育者的掙扎,為了生存也只能販售貼紙、包包等文宣品。因此關鍵是,要思考且懂得如何去減少所造成的垃圾負擔,包含廢棄物再製再利用等方式,將創作藝術品過程中所產生的垃圾再轉變為另一件美麗的物品。

儘管一路走來遭遇了許多困難,但依舊有群理念相同的好友利用行動支持著林雯君,民眾們無償的支持更是她繼續堅持的動力。曾參與歐勳洋行活動的蔡沛芸小姐透露,自己是在一次荒野親子團的活動中,開啟了與歐勳的緣分,而在深入瞭解後,「歐勳」的名字更是在自己的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她是我很嚮往的存在,她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拼湊成想要的樣子,並呈現給大家。」然而也有不少人在振興藝放券推出時,甚至不要求索取商品及課程,直接選擇將金額全數給予歐勳洋行,支持店家能持續透過藝術為減廢發聲,「我很感動的是有人會因為這邊然後更認識海,並認同我的理念,然後支持我,甚至是無償的那種。」林雯君說。


歐勳洋行作品。攝影/蔡嘉謙


從生活出發 減廢之路有你有我

 

未來,林雯君將與台中的續食組織-明日餐桌合作,期盼能將續食擴大為生活中的減廢,並在相互的協助之下,將減廢的理念宣傳於大眾。因此,林雯君表示在與合作夥伴的配合之下,歐勳洋行於今年開始也會轉為預約式授課的模式,並將大多的心力投入在與合作夥伴的規劃上,「歐勳洋行之後會更專注在海洋減廢,然後生活減廢的部分會出一半的部分放在與明日餐桌的合作。」林雯君說。

「環保的意義就是讓地球存在的更久,並讓人類能更長久的且更好的存在著。」林雯君表示,在潛水時看見珊瑚白化的景象後,當時映入眼簾的畫面令她感到十分震撼,也更加了解減廢的必須性。儘管在施行環保的路上經過許多分岔路,但她依舊會帶著熱愛海洋的一顆心,持續為減廢生活發聲。


採訪側記

海洋廢棄物一直都是海洋議題中嚴重的部分,即便現在少用吸管、不用塑膠用品還是難以改變海洋垃圾的堆積及產生。歐勳洋行將那些廢棄物變成藝術品、生活用品,重新運用那些廢棄物,再加上創意的設計,趨緩廢棄物變成垃圾的時間。創辦人林雯君希望能透過這些藝術創作讓前來創作的民眾重新認識海洋,並提倡海洋廢棄物的減少。在採訪過程中,林雯君介紹許多廢棄物能變成美麗的裝飾品,如貝殼、日曆紙等等,讓人耳目一新。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CC BY-NC-SA 3.0 TW)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



【惜食自介懶人包:惜食行善網是什麼? 可以做什麼?】

''你今天做善事了嗎?''
行善讓您改變一個弱勢者的人生,
也讓您能得到心中的富足與圓滿。

【惜食行善網】讓您可以隨時隨地的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