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動翻轉下一世代的海洋生態危機——專訪馬公高中「海洋文化社」創辦人楊文翰

環保 2021-10-09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氣候變遷離自己多近?在繁重的課業壓力下,大多數學生恐怕沒有額外心思煩惱這個問題,但來自澎湖馬公的18歲學生楊文翰,卻懷抱著一般大學新鮮人少有的經歷與理想。


澎湖湛藍的海水令人屏息,在這片海洋懷抱中成長的青年,將繼續在世界各地用行動守護環境。資料照。李蘇竣攝


氣候變遷危機當前 青年力量崛起追求改變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25日舉辦「青年抗暖大遊行」,集結各地青年走上街頭,向政府提出七大訴求,強調台灣迫切需要氣候變遷調適、因應措施,呼籲盡速完成《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

這場活動不僅讓社會見到年輕世代的行動力與創意,也再次凸顯氣候變遷是一項跨世代、跨地域的全面性危機,面對未來的挑戰,這批年輕生力軍將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馬公高中一手創辦「海洋文化社」的楊文翰,就懷著讓在地學子更「親海」的想法,透過舉辦各式海域活動與研究,讓參與者進一步認識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的衝擊,體悟到愛護環境的重要性。

楊文翰說,年輕人應該持續用行動改變世界,才能扭轉眼下氣候變遷的處境。


從漠不關心到下定決心 行動只在一念之間

 

但在親自挽起袖子行動之前,楊文翰其實和多數人一樣,對於環境永續、氣候變遷等議題絲毫不感到擔憂。唯一不同的是來自母親的耳提面命。


平時的楊文翰,給人樂觀開朗的印象。圖片來源:楊文翰提供

從小,楊文翰的媽媽就叮嚀他,愛護環境、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的重要性,但他卻從未思考過「若不行動」,未來環境將變成怎樣,生態將面臨什麼威脅?

2015年,一段網路影像轟動全球,海洋研究人員將一支塑膠吸管從海龜的鼻孔拔出,血腥的畫面震驚各國社會,也加速國際間推動「減塑」政策。當年還是國中生的楊文翰也深受衝擊,海龜痛苦的畫面在腦中揮之不去,那一瞬間,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認真審視自己的日常生活,並且暗自許下了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的承諾。

升上馬公高中一年級後,楊文翰獲選加入環境教育青年國際領袖營代表團,遠赴美國和各國的青年學子一同討論交流環境議題,藉由這次機會,他吸收了大量的氣候變遷及永續的知識,也擴展了觀察氣候變遷的國際視野。種種經驗令他下定決心,要用自身的力量為家鄉付出,翻轉氣候危機。


「親近她、愛上她、保護她」 楊文翰要用渺小力量改變澎湖

 

楊文翰在馬公市區長大,是道地的澎湖子弟,成長歲月裡見證了澎湖觀光業的蓬勃發展,也看到觀光帶來龐大商機、帶給居民鉅額收入,伴隨而來的卻是驚人的環境破壞惡夢。

楊文翰說,澎湖的垃圾量隨著觀光人潮大幅上升,令他思考「是否能做點什麼」。他決定先從身邊的人開始,說服他人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隨著環保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人願意加入減塑行列,不少餐飲店家也漸漸發起使用環保餐具的行動,他認為,「只要消費者願意,一定有對環境更友善的選擇」。


澎湖近年成為熱門觀光地區,旅遊旺季可以看到大批遊客湧入。資料照。李蘇竣攝

但自身的力量終究有限,高二那年,楊文翰決定在馬公高中創立「海洋文化社」,宗旨是要讓澎湖的孩子更親近海洋。他說,現代人太習慣待在室內,久而久之忘了關心身邊的環境,而海洋文化社的活動以推廣獨木舟、SUP立槳運動為主——「但不是單純划划船而已」,而是要在出海航行的過程中,培養出為海洋永續負起責任的全方位海人。

楊文翰說明,社團會安排成員進行體能訓練、海洋生態教育及環境教育,還要求成員學習觀察潮汐、風向及操作GPS或對講機等航海設備,在學年結束時,甚至會舉辦一場「跨島」航行做為成果驗收。

他回憶自己當年的跨島之旅,團隊從澎湖縣白沙鄉的北海遊客中心出發,花半天時間划到北方的吉貝島,在島上露營過夜,隔天再划回來。楊文翰說,這不僅僅是體能的磨練,更是挑戰自己對海洋的認知程度。當時不少社團成員自發在航行過程中撿起漂流垃圾,可見這趟與海對話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培養出對環境的責任心。


經過學習與訓練,社團每一位成員都培養出對海洋的責任心。圖片來源:楊文翰提供


航行過程中,社團成員們的呼吸與浪潮、海風交織成一段精彩的對話。圖片來源:楊文翰提供

除了獨木舟活動,海洋文化社也會舉辦營隊,帶領國中小學生認識海洋生態及氣候變遷的影響。雖然楊文翰今年已從馬公高中畢業,但社團後輩的熱忱也不輸給他,持續秉持親海精神,擴大經營觸角,要帶領全台各地不同學校的學生一起認識海、愛上海,進而投入保護環境的行列。


無懼氣候緊急狀態 楊文翰:持續行動就不用擔心

 

楊文翰分享自己從環境倡議中得到的體悟,他認為人類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自工業革命以來,對自然資源予取予求,各式科技迅速崛起,人們在享受這些文明生活的同時,卻忘了思考背後是環境在承擔這一切成本,若這些問題不斷累積,最終後果也將回歸到人類身上。

楊文翰舉例,如氣候變遷眼下已來到「臨界點」,必須立刻做出行動改變現況,否則一切將不可挽回,但他話鋒一轉,表示對於這樣的未來不必感到過度害怕,楊文翰自信地說,只要人們可以掌握正確知識,就不需要擔心未來的危機。

楊文翰強調,年輕世代具備了恆心與毅力,且有足夠的時間慢慢累積自己的知識與影響力,儘管危機迫在眉睫,只要每個人堅持行動不懈,不停止倡議的腳步,最終成果將被世人看見、意見也都將被大眾接受。


改變他人不容易 「創意」永遠可以帶來解方

 

儘管楊文翰對未來始終保持樂觀,但近幾年的經驗也讓他苦笑,「改變別人真的好難」。同儕之間對環境永續話題大多興致缺缺,也很難犧牲一點點的方便,在生活中力行減塑,都令他感到無力。


楊文翰在馬公高中創立海洋文化社,用獨木舟運動帶領澎湖的孩子親近海洋。圖片來源:楊文翰提供

楊文翰也表示,政府部門不太重視年輕人的聲音,沒有提供青年充足的表達空間,他呼籲應在制定氣候治理相關政策時,舉辦數場以年輕人為主體的公聽會,讓青年參與規劃自身的未來,不要再「敷衍」青年的訴求。

楊文翰統整當年與國外青年交流的意見,指出台灣的氣候變遷治理最需要的環節就是「教育」,因氣候變遷是長期的影響,必須要透過教育下一代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楊文翰認為,台灣的年輕學子將生活大多時間花在學校及同儕相處上,如果能從體制內的教育改變,增進氣候變遷相關內容,就可以改變下個世代的思考及關注方式,對於未來的氣候調適、治理將有助益。

楊文翰強調,年輕人的創意無限,永遠可以誕生新的想法,而這些想法可能就是人們未曾嘗試過的解決辦法。他呼籲各地的青年從自身做起,進而改變地方,相互串連形成一股不容小覷的青年勢力,最終盼成改變當局者的決策,創造世代正義的永續政策。

翻轉氣候緊急,國內外青年一起來!

2021台灣國際人權影展【失衡星球】單元影片,透過沙漠造雨、開發與環保命題、當權者與年輕世代對未來的角力衝突等展開對話。其中將播放由斯蕾特・茱兒坎克(Slater JEWELL-KEMKER)耗時12年拍攝的紀錄片《無畏世代》(Youth Unstoppable),呈現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議題迫在眉睫,而青年世代所展現的主體性,動人而又充滿希望。詳情可上2021台灣國際人權影展官網臉書IG查詢。

2021台灣國際人權影展
線上影展|10月22日~10月31日
聚落放映|10月15日~11月30日

教育推廣講座(一)何處是我家:土地正義不妥協

時間|10月2日(六)14:00~15:30

講者|馬躍・比吼(Mayaw Biho)

主持|宋育成(府中15研究助理)

地點|光點台北,多功能藝文廳

報名|https://bit.ly/397rb5X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CC BY-NC-ND 4.0)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



【惜食自介懶人包:惜食行善網是什麼? 可以做什麼?】

''你今天做善事了嗎?''
行善讓您改變一個弱勢者的人生,
也讓您能得到心中的富足與圓滿。

【惜食行善網】讓您可以隨時隨地的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