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劃設保護區 讓海洋生物「依法群聚」

文: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插畫:黃昶憲

透過空拍畫面,今年7月初小琉球海域出現了805隻的海龜,是有調查紀錄以來最令人驚喜的成果。因為COVID-19疫情的封鎖,減緩了每年暑假蜂擁的遊客人潮,小琉球不久前雖遭遇油污染事件影響,但海龜仍回到了牠們喜愛的棲息環境。

小琉球島嶼在2014年即劃設為漁業資源保護區,以保護此地的水產動植物及其棲息環境。在保護區劃設範圍內,明定禁捕龍蝦、馬尾藻、海膽、珊瑚礁魚類及其他水產動物等,透過管理措施保護了當地的水產資源,同時也為海龜塑造豐富而健康的覓食環境。於是,台灣西部海域的海龜都成了小琉球的常客,悠遊於海岸潮間帶,甚至上岸築巢產卵。

台灣是四周環海的海洋國家,海洋生態影響著這個島嶼的永續發展。然而,台灣和全球海洋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如過度捕撈、棲地破壞和氣候變遷等,造成海洋生物資源持續減少。

國際研究已經證實,劃設足夠面積的海洋保護區,就能夠保護生物多樣性、恢復漁業,並且因應氣候變遷。研究發現,在保護區劃設下,海洋魚類的體型、密度、生物量和物種豐富度都有顯著的提升,透過適當的保護區劃設恢復海洋資源,可活絡產業的整體經濟價值。

海洋研究學者邵廣昭認為,「劃設海洋保護區是海洋保育最簡單、最經濟且最有效的方法。」

不過,目前全球僅有7%的海洋受到保護,而在台灣,各種法令和規定下所劃設的海洋保護區有46個,僅占我國領海面積的8.17%。雖然劃設面積比例少,但實際的行動卻讓我們看到了海洋保育的成果。

近年許多地方政府劃設沿海漁業資源保護區,以永續地方的海洋資源。例如基隆望海巷潮境海灣,劃設資源保育區禁捕海洋生物,藉此復育當地的珊瑚群和豐富的魚類及軟絲等,一年過後,就觀測到海洋中的軟絲和大龍蝦都回來了。

又例如屏東縣政府劃設台灣東海岸僅存的自然海岸「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除了保護具代表性的原始海岸林生態與地質,也因為當地為台灣原住民的重要文化路徑。經由在地社區與政府的合作管理,當地也發展出生態旅遊的永續產業,兼具保育和經濟發展。

澎湖群島海域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和地質特色,澎湖南方四島保護區的劃設,為台灣海域保護了重要的魚類種原庫。學者發現,這片海域溫暖、擁有豐沛的營養物質,是許多魚類繁殖之處。不過,保護區劃設後,仍需有效的管理與監測。落實管制措施才能真正達到增加海洋資源、促進漁業永續的目的。

從相關的保育成果中可知,我們需要更多的海洋保護區並有效管理,讓海洋資源和產業得以永續發展。

※ 本文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補助報導經費,為確保新聞獨立性,不干涉報導內容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CC BY-NC-ND 4.0)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



【惜食自介懶人包:惜食行善網是什麼? 可以做什麼?】

''你今天做善事了嗎?''
行善讓您改變一個弱勢者的人生,
也讓您能得到心中的富足與圓滿。

【惜食行善網】讓您可以隨時隨地的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