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 在百年檜木建築中閱讀

文創 2021-06-05

【記者吳千千、沈育琪/臺北市報導】
位於臨沂街上的文房原先是日治時期的宿舍,之後成為臺北市定歷史建築物,目前作為圖書館經營。走進文房,撲面而來的是檜木香,映入眼簾的是擺滿各式書籍的藏書閣,大眾除了能夠到這裡閱讀,也能夠一起參與講座,共同在這棟歷史建築中創造回憶。


文房建築的主體是從日本找回為來的臺灣檜木。攝影/沈育琪


曾經的幸町日式宿舍

 

文房目前所在的臨沂街為日治時期劃分的幸町,在總督府的東側,當時這個地方開始出現大量的日式宿舍,是當時日本文官的高級宿舍,它們稱作「幸町職務官舍群」。它和一般的日式建築不同,其露臺採洋式風格,而其建築西邊則為日式建築形態,因此它也稱為和洋折衷式建築。後來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它被歸為財政廳的財產,但因為年久失修遂而荒廢。

二OO七年,臺北市政府將其登錄為臺北市定歷史建築物,二O一三年北市府推動「老房子文化運動」、開放招標,當時是頂禾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得標,之後由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經營。文房在修復過程中秉持著「修舊如舊,與時俱進」的原則,在屋頂瓦片、地板磁磚、空間格局上維持舊有樣貌,而在樑柱上則增加卡榫、鉚釘等不同於過去的安全防護措施。文房企劃梁心怡提到由於日式建築多為木頭搭建,但是在臺灣又找不到合適木材,他們只好從日本購入一批尚未使用的臺灣檜木,以便更好的還原出此建築原先的樣貌。


文房歷史記事整理。製圖/沈育琪


以圖書館形式接近大眾

 

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蕭巧怡談到基金會希望能夠保存歷史建築,同時也希望歷史建築能夠被活化運用,而不只是像古蹟用來參觀、像景點用來拍照。因此決定將此建築設計為圖書館,提供大眾一個可以自在閱讀的空間,也讓歷史建築有更多被認識和接觸的機會。

文房中的書籍一部份為外部捐贈,一部份則為全新購置,書籍種類繁多,雖然沒有特定的類型和主題,但是大多貼近藝文和生活,在這裡讀者能夠找到三毛《稻草人的微笑》、駱以軍《女兒》、世界各地的建築攝影集,甚至是各式口味的披薩食譜,正因如此,文房能夠吸引到更多元的讀者群。


由左至右分別為基金會人文創生組組員林曼佳,基金會副執行長蕭巧宜,以及文房企劃梁心怡。攝影/沈育琪


文房不只是閱讀的場所

 

來到文房,除了可以閱讀之外,這裡幾乎每個禮拜都會舉辦講座,邀請作家、出版社社長、電台主持人、編輯等人到此向大眾分享書籍和自身故事。例如:木馬文化社長陳蕙慧分享川端康成的《雪國》中在戰爭下注定失敗的愛情、作家李明璁描述從二OO八年出版《物裡學》到二O二一年的自身經歷、讀書共和國社長郭重興以《夢外之悲》和《守門員的焦慮》分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得・漢德克的寫作思維。


一進到文房,牆壁上牆壁上貼了各種人文獎講座的紀錄。攝影/沈育琪

文房將自己定調為人文空間,而人與人之間則需要藉由對話相互了解。因此在這些講座中,講者不會只是單方面的分享書籍和經驗,也會讓參與者提出自己的想法,並在交流的過程中對書籍和對方產生更深的認識。文房除了自己閱讀,還能夠與各式各樣的人一起討論書籍的內容和彼此的故事。


採訪側記

文房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一進去時的檜木香,非常讓人放鬆、感到與世隔絕,裡面的擺設和建築構思也很特殊,有古色古香的部分、更有結合現代的特色。藏書豐富、人文講座雙講者這點也很吸引人,感覺會是個想帶家人去看看,去感受的公益性圖書館!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CC BY-NC-SA 3.0 TW)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



【惜食自介懶人包:惜食行善網是什麼? 可以做什麼?】

''你今天做善事了嗎?''
行善讓您改變一個弱勢者的人生,
也讓您能得到心中的富足與圓滿。

【惜食行善網】讓您可以隨時隨地的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