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鬣蜥事件簿|外來生態悲歌

公視記者 劉啟稜 陳淯茜

抱著寵物綠鬣蜥的飼主,溫柔撫摸、輕聲細語地與牠說話。一般人望之生懼的綠鬣蜥,卻是阿媽口中聰明懂事的阿龍。


一般人望之生懼的綠鬣蜥,卻是阿媽口中聰明懂事的阿龍。

「大概在20、30年前,台灣就有人把綠鬣蜥當作寵物,當時數量少,單價高到上萬元,但在2000年之後,全面開放進口加上人工繁殖,數量暴增,導致價格崩盤。」嘉義大學生資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宣汶,說明綠鬣蜥進入台灣的始末。


曾經是熱門寵物的綠鬣蜥,如今卻成為台灣中南部地區,部分農民的大麻煩。

曾經是熱門寵物的綠鬣蜥,如今卻成為台灣中南部地區,部分農民的大麻煩,因為綠鬣蜥喜歡吃果實、嫩葉,所以常造成農作物損害,再加上綠鬣蜥在野外沒有天敵,族群量就愈來愈龐大。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添喜長期研究觀察,認為牠們要在野外環境建演化族群,需要同個地點、同時出現很多隻,推測最主要原因,可能是業者繁殖的族群逃跑外逸,再加上小時候可愛的綠鬣蜥,長大後可達一兩公尺,未必每個人都能接受,導致棄養,所以綠鬣蜥在野外很多地方,呈現點狀分布,顯示是人為造成,而非自然擴散。


持續進行綠鬣蜥野外移除作業,2020年移除數量超過一萬隻,又以屏東最多。

林務局,2020年8月中公告綠鬣蜥為「有害生態環境、人畜安全之虞之原非我國原生種陸域野生動物之種類」,將綠鬣蜥列為有害外來種,公告後要求飼主在期限內做飼養登記,且未經同意不得人工繁殖,希望藉此降低綠鬣蜥數量。另外也持續進行野外的移除作業,2020年移除數量超過一萬隻,又以屏東最多。

另外,民間也開始出現自發性的捕捉行動,號召志工移除,不過也引起部分人士擔憂,沒有系統的移除,有可能會讓綠鬣蜥的族群流竄,造成擴散更難以掌握,因此希望納入正規移除系統內。

長期關注綠鬣蜥議題的屏科大野保所副教授陳添喜,看待綠鬣蜥移除課題時,認為沒有必要把綠鬣蜥妖魔化,這些動物都是生命。移除控制不管是用網子把牠裝起來,或是用膠帶把牠黏起來,對動物都是緊迫,還是希望能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掉動物的痛苦。


屏科大野保所副教授陳添喜,看待移除課題,沒必要把綠鬣蜥妖魔化,這些動物都是生命。

這些外來種非出於意願來到台灣,想辦法生存,本是動物常情,因為人類的自私,讓牠們流落異鄉,被人擒獲捕捉,成為人人口中喊打的獵龍,身為島嶼主宰的我們,是否能多點反省呢?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綠鬣蜥事件簿|外來生態悲歌】
1/25(一) 22:00首播
1/30(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CC BY-NC-ND 4.0)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



【惜食自介懶人包:惜食行善網是什麼? 可以做什麼?】

''你今天做善事了嗎?''
行善讓您改變一個弱勢者的人生,
也讓您能得到心中的富足與圓滿。

【惜食行善網】讓您可以隨時隨地的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