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鏡頭看到世界 ZAZA支援偏鄉教育

【記者魏筱芸、陳姿妤/台北市報導】
柬埔寨鄰近泰國邊境的湯姆(Taom)村由於缺乏工作機會及教育資源,大部分村民十六歲便非法入境泰國打工,卻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能夠成功存到錢、平安回到家鄉改善生活,《ZAZA眨眨眼》創辦人張維自二O一一年認識湯姆(Taom)村的孩童,透過八年間與村民的相處與訪談,發現多數孩童因為文化刺激不足,缺乏突破現況的動機及自信,因此計畫透過攝影、行銷方案設計教學給予當地孩童文化刺激,讓孩童對未來能有更多想像。


生活資源匱乏 青年只能向外尋求機會

 

柬埔寨在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九年間發生紅色高棉大屠殺,當時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口死於飢荒、勞役或迫害。目前人口結構呈現低金字塔型,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占總人口的七成。其中兩成有高中畢業,僅百分之二有高中以上的學歷,且大學八成以上集中在一線大城市,偏鄉教育資源嚴重不足。

湯姆(Taom)村位於柬埔寨鄰近泰國的邊境,距離暹粒市約兩個半小時車程,二O一八年部分家庭才第一次有了生活用電,目前仍然無乾淨飲用水,由於缺乏工作機會,村中每人平均月收入低於三千台幣,村裡只看得見老人與小孩。大部分村民十六歲便非法入境泰國打工,雖然薪資可以立即改善家計,但也要承擔巨大職業風險,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能夠成功存到錢平安回到家鄉改善生活。剩下九成青年可能因非法入境被捕入獄、染上酒癮毒癮、遭逢職業災害導致傷殘、生病借貸賠光薪資等。


與孩子打勾勾的約定促成攝影教學計畫

 

張維二O一一年參與短期國際志工的服務地點就是湯姆(Taom)村,為幫助她走出失戀陰霾,朋友鼓勵張維學習新事物或到世界各地看看,她因此學習了攝影,也因為短期國際志工服務與湯姆(Taom)的孩子認識,並打勾勾約定一定會回來看他們,結束國際志工服務後的八年間,張維成為旅遊攝影師,環遊世界並販售旅途中的照片、到英國念了策略行銷研究所,中途也有持續回柬埔寨履行跟孩子們的約定。

然而經過四、五年,柬埔寨的暹粒、金邊這些大城市不斷發展,湯姆(Taom)村卻依舊是個沒水沒電的村落,青少年還是需要非法入境泰國打工、孩童依舊無法獲得文化刺激而貧窮階級也一再複製,這些問題一直盤踞在張維的心中,使她非常焦急。

張維開始思考,綜合自己的攝影及行銷專長,究竟能為孩子們做什麼,這時她想起小時候看過的一部電影紀錄片──「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其中記錄了一名英國攝影師至印度貧民窟教小朋友拍照,她突然發現:「她會的事情我不是也都會嗎?」因而有了最初步的構想,去湯姆(Taom)村教孩童攝影再回台辦攝影展,並將展覽收入再投入湯姆(Taom)村的孩童教育。

張維在湯姆(Taom)教當地孩童使用照相機。 圖片提供/張維

然而想法一形成,便面臨最現實的問題「錢從哪裡來?」,這時朋友向她提起,有許多人對她之前環遊世界時的攝影作品很好奇,因此張維靈機一動,舉辦了一場個人的攝影展,並在展覽中賣出了一百二十件-展品,以這第一筆資金購買了一批展示用相機,一切就緒後,她一次請光所有年假,帶著兩個好友到柬埔寨進行了第一次的攝影教學計劃。

籌備攝影展時,張維會將孩童分成七組,讓他們決定要展出的展品及主題,每一組有八塊錢的美金預算可以決定要洗哪些照片、洗成大張或小張,並讓他們自己寫邀請卡邀請親朋好友來看,在攝影展時上台說明攝影創作背景,如二O一九年於ˋ中正紀念堂的攝影展中,孩子分別以友誼、朋友互助互愛、我的村子、加油新生活及我村中的花超美作為主題,張維說「其實這些過程由大人來做都非常簡單,就是選照片、洗照片和詮釋孩童的作品,但之所以把過程分解的這麼細緻並交由孩子們執行正是因為,我們最在乎的是孩子們是否真的從學習過程獲得這些能力。」計畫最終十分成功,張維在東吳大學辦了第一次的攝影展,並將收入回饋當地孩童的教育。


孩子的消失讓她下定決心創辦ZAZA

 

此時的張維還不想成立非營利組織,畢竟創立一個組織是很大的責任,因此她只想將延續這個計畫為長期計畫,然而當第十一次去柬埔寨時,八年前跟她打勾勾那些八、九歲的孩子們恰巧年滿十五、十六歲了,多數面臨需要去泰國非法入境打工的時刻,因此有許多認識的孩子真的離開了Taom村,「我現在想到的時候還是會覺得很傷心,那個傷心是你會覺得很不公平,那些孩子並沒有比我們不聰明或不努力。」張維略帶哽咽,她也看到,在這些教育資源不足或貧窮的結構下,單一個人的力量,是多麼的不足。

張維分享創辦《ZAZA眨眨眼》的過程。 攝影/魏筱芸

從那刻起,張維下定決心要創辦組織,因此也去拜訪了許多長期服務當地的非政府組織前輩,這些神父、修女見識過的殘酷必定是其他人的數倍,卻能堅持在當地服務,令張維十分敬佩,過程中,她從這些前輩的生命中得到見證,「雖然一切改變是很緩慢的,但只要撐得夠久,改變就會發生。」那也是張維希望活出的生命樣態。


比起資源 孩童更缺乏對於未來的想像

 

下定決心要幫助湯姆(Taom)村孩童後,張維開始了在村莊中一次又一次的田野調查及訪談,希望能了解當地人真正的需求,而訪談中一名能跳脫階級複製的受訪者吸引了她的注意,在暹粒市飯店工作的點心師傅烏希(Ouchy),因為小時候在教會煮飯時受到大家的稱讚,對廚師這個職業產生了動機跟自信,最終就讀了廚藝學校,成為五星級飯店中的點心師傅,而這樣的少年少女,張維見了很多個,並從中發現他們的共通點,來自不同職業的他們,在童年時都曾對學習某項事物產生了強烈的動機跟自信。

湯姆(Taom)村的孩童第一次看到空拍機追逐奔跑的樣子。 圖片提供/張維

回頭思考自己的專業技能,張維發現攝影能幫助孩童感覺統合、經驗喚起並建立動機與價值,因此於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一日成立了《ZAZA眨眨眼》這個非政府組織,並於十二月廿七日完成募資,這個由十四人組成的團隊匯集了各自的專業-心理、設計、行銷、攝影、教育及社工,為大學生及孩童設計了相輔相成的課程。

孩童方面進行攝影課程,並將成品做為素材,而當地大學生則進行青年培力的設計思考、創意行銷課程,設計發行攝影集及舉辦柬、台的實體攝影展,在組織成立前的八年籌備期間,《ZAZA眨眨眼》進行了五次偏鄉兒童攝影教學工作坊、一次青年創意培力工作坊及四場公益攝影展於華山青鳥書店、東吳大學、松山高中、及中正紀念堂,展出當地孩童的攝影作品,也讓當地大學生擁有幫助自己國家偏鄉孩子改變生命軌跡的經驗,義賣所得更能重新投入成為孩子的教育基金,張維說「這個組織的最終目的其實是希望可以由當地人接手,因為我們不希望這些改變只是單點式的改變。


改變的下一個對象 是家長甚至社會風氣

 

「一開始我還會擔心孩子們拍出來的照片會不會合格,但看完他們的作品我就放心了,小孩觀察世界的角度跟大人不同,而且特別擅長觀察些細膩的事物。」張維興沖沖的說著,還拿出手機分享湯姆(Taom)村孩童的作品,有一件作品是一片在地上非常細小的葉子,但孩童卻能觀察並捕捉葉子上的光影變化,經過了十個月的時間,ZAZA眨眨眼成功舉辦成立後的第一次兒童攝影教學及青年創意培力課程,並在中正紀念堂舉辦了在台攝影展。

《ZAZA眨眨眼》在中正紀念堂舉辦的攝影展。 攝影/魏筱芸

下一步的計畫,張維發現一個孩子能不能受教育以及命運如何翻轉不僅只是個人的動機和自信問題,也跟家人的觀念及整個社會的風氣是有關的,因此除了將攝影教學延續下去,ZAZA眨眨眼明年計畫要在柬埔寨開啟家長講座,邀請同樣出生偏鄉卻能翻轉命運的青少年向父母分享,當初為何會選擇受教育且從中獲得了什麼人生機會,讓家長對於孩子受教育有更多不一樣的想像。


採訪側記

當面見到小維姐時會發現她是一個非常有親和力而且充滿活力的人,受訪時會用非常真誠的眼神注視對方,面對孩童面臨的困境,她說著說著便難掩難過的情緒,說到自己生命中有趣的事她就立刻哈哈大笑,情緒表達非常鮮明,不過也是這麼一個內心柔軟而真誠的人,才能毅然決然為偏鄉的孩子付出全部,在教學過程中跟孩子們打成一片。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





>點此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