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假的?第一次「金馬獎」其實是台語影展?
文字 王曉玟 插畫 一百隻熊
(照片提供/國家電影中心)
56年來,金馬獎逐步解開政治意識形態的束縛,為成為華人電影藝術與自由的最高殿堂。但是,你知道嗎?台灣最早的「金馬獎」其實是「講台語」的台語影展。
台灣首次的金馬獎怎麼誕生的?
在1962年行政院新聞局開辦金馬獎之前,台灣正處於台語片的黃金年代。《台灣電影百年漂流》一書中指出,1956至1959短短3年內,台灣生產了176部台語片。
1957年,首屆台語片影展應運而生,當年即頒發「金馬獎」。這是「金馬獎」三個字首度在台灣出現,只不過,不是由官方主辦,而是由中國時報前身的徵信新聞舉辦。
當年11月30日,徵信新聞社長余紀忠在國立台灣藝術館,將由專業評審選定的「金馬獎」頒給《萬華白骨事件》男主角康明、《三美爭郎》女主角柯玉霞等11位得主。很可惜,台語片影展只辦了一屆就無疾而終。
台語片輝煌時代,讓台灣也有好萊塢
不過,1970年代之前,台語片巿場仍蓬勃興旺,光是1962到1969年,台語片電影產量高達800部之多,甚至10天就可以拍出一部片。富有活力且多產的台語片產業,雖然不受官方重視,卻如野草一般茁壯,影人形容:「台灣也有個好萊塢」。
當年的台語片不僅在類型上突破,有間諜、武俠、文藝、喜劇、愛情等等,甚至自由取樣好萊塢、日本、香港電影,展現混搭趣味。
例如1967年的《王哥柳哥007》,向香港與日本通俗武俠片致敬的《大醉俠與盲劍客》,1965年改編自《簡愛》、參考希區考克《蝴蝶夢》(Rebecca),以炫麗詭異低角度鏡頭著稱的《地獄新娘》。
官方金馬獎開辦,改扶植國語片
1962年,行政院新聞局正式開辦官方金馬獎。雖然這一年,仍有120部台語電影發行,國語片只有7部。但主政的國民黨當局為推動中國漢族思維與反共文化,大力扶植國語片,除了開辦金馬獎、也設立中影製片。
受到國民黨政府大力扶植健康寫實主義國語片的影響,加上成本昂貴、運作複雜的彩色電影在1965年後成為主流,停留在手工業模式台語片數量愈來愈少,國語片全面興起後、台語片逐漸凋零。獲得多座金馬獎的導演李行,和已故金馬影帝柯俊雄,其實早年都是拍台語片起家,後來才轉攻國語電影。
解嚴後,開始接受中國電影
金馬獎1990年後由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主辦,逐漸蛻去官方色彩、也擺脫政治導向,逐步放寬競逐資格。解嚴後第5年,1992年陸委會開放中國編、導、演比例不超過半數的電影得以在台灣上映,金馬執委會緊接著開放符合此資格的中國影片報名。
1996年,台灣第一次直接選總統,金馬獎也首度納入中國電影,只要影片是以華語為主要發音,不限出品國、資金來源、演職員國籍,都可報名參賽。那一年,中國導演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一舉拿下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音效6項大獎。
轉型後的金馬獎,講什麼語言都能報名
開放、獨立、多元,逐漸蛻變成為金馬獎的核心價值。2003年起,金馬獎不再限定以華語為主要發音,不論台語、粵語、英語或華人使用的方言發音,都能報名。2016年更進一步放寬競賽資格,只要導演和其他主創團隊中有7名以上為華人的影片都能角逐金馬獎,更不限任何國籍的影人參賽。
諮詢專家/國家電影中心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報導者The Reporter】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