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自己的家屋 原民青年找回被遺忘的阿美族卡榫式工法

原住民 2021-02-05

公視記者 林書帆 陳慶鍾 賴冠丞 陳錦彪

舊名麻荖漏的台東成功鎮,曾經是東海岸規模最大的阿美族部落所在地,舊神社中的紀念碑,記錄著1911年,台東史上最大的抗日事件,這裡也是青年藝術家陳豪毅的家鄉。


當對於藤的運用越來越熟練,蓋一間傳統家屋的想法,也逐漸在陳豪毅心中成形。

陳豪毅的母親是阿美族,父親是卑南族,而傳統工藝的啟蒙,則來自於向泰雅族學習藤編。黃藤在原住民文化中運用十分廣泛,除了編織器具,也能發揮如同鐵絲的功能,舉凡蓋工寮、做竹筏都能用上它,當對於藤的運用越來越熟練,蓋一間傳統家屋的想法,也逐漸在陳豪毅心中成形。

但想要蓋家屋,首先面臨到的困難,就是傳統知識的流失。阿美族的家屋型態,大致可分為立柱式與卡榫式,陳豪毅想嘗試後者,卻發現已經找不到熟悉這種工法的老人家。幸運的是,他從耆老口中得知,部落還有少數幾間僅存的百年家屋,是採用卡榫式工法,透過研究這些家屋的結構,逐漸摸索出建造方法。


耆老告知部落還有少數採用卡榫式工法的百年家屋,陳豪毅透過研究結構,摸索出建造方法。

阿美族的傳統家屋完全由植物組成,包括木材、竹材、黃藤、白茅與五節芒等。蓋一間家屋需要的黃藤,總長將近3公里,為了採集足夠的量,陳豪毅幾乎跑遍全台灣。他認為,適合用作建材的黃藤,之所以這麼難取得,部分原因是採集方式不當:「有些人為了食用,只把最前端的藤心砍斷,後半段很長一段藤就在山裡慢慢腐爛,如果從根部採,把整段藤帶回去好好利用,明年它就會再長3、4支新的出來。」


蓋一間家屋需要的黃藤,總長將近三公里,為了採集足夠的量,陳豪毅幾乎跑遍全台灣。

這些關於採集、山林的知識,與建造家屋密不可分。有些人問陳豪毅,為何要花費心力蓋一間每2、3年就需要整修的房子?他回答:「正是因為它不耐久,所以你必須為了換屋頂種茅草、知道去哪裡採竹子來更換牆壁,如果不需要修繕,久而久之就會忘記這些技能。」

稱為 Mipaliw 的換工互助,是阿美族社會中重要的傳統精神,這次陳豪毅也透過幫工換宿,招募各地有興趣的人參與,在100多位幫工協助下,花了將近3個月把家屋建造完成。在新蓋好的家屋內,陳豪毅舉辦了傳統醃肉(siraw)、釀酒、捲菸與竹編便當盒的製作課程,透過沉浸式的體驗學習,讓更多人認識阿美族文化。


換工互助是阿美族社會中重要的傳統精神,陳豪毅也透過幫工換宿,招募各地有興趣的人參與。

從零開始,用雙手打造一間家屋,陳豪毅認為,自己的行動用文化保存來形容太過嚴肅,他只是想與自己生活的土地,有更緊密的連結。但也許文化真正需要的,原本就不是靜態的保存,而是賦予它動態的生命。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蓋自己的家屋】
11/30(一) 22:00首播
12/05 (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查看原始文章>
【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CC BY-NC-ND 4.0)
❤️~ 讓愛遠播    點亮他人 ~❤️



【惜食自介懶人包:惜食行善網是什麼? 可以做什麼?】

''你今天做善事了嗎?''
行善讓您改變一個弱勢者的人生,
也讓您能得到心中的富足與圓滿。

【惜食行善網】讓您可以隨時隨地的做善事